與人相處,要保持謙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謙受益,滿招損」,謙虛是中國人秉承的一種美德。為人隨和豁達、謙遜待人,不但修養自身,還可以避免禍端。擁有謙和的美德,做事會留有餘地,能處處考慮別人。
馮道謙德少爭 成亂世不倒翁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人。是五代時期政治家,歷經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始終不倒,令人稱奇,被稱為「亂世不倒翁」。
馮道謙德少爭,他做宰相時,有一個舉子李導求見。馮道對李導說:「老夫名道,由來已久,又累任宰相,你不可能不知道,但還取名道,合乎禮嗎?」
李導聽了不服,說:「相公之道是無寸底的,小子的導是有寸底的,怎麼不可呢!」馮道聽後竟說:「老夫不唯名無寸,諸事亦無寸,吾子可謂知人矣」。一笑了之,承認自己無寸,且了無怒色。
王昶德才兼備 謙遜寬厚教人
王昶,字文舒,太原晉陽人。魏青龍五年一月,魏明帝下詔,要求每位公卿都向朝廷舉薦一位德才兼備的人。司馬懿推薦的人才就是王昶。
王昶平日為人謹慎、謙遜,他教導他的後輩也要謙恭寬厚。他常說:「成長快的生物,往往死得也快,而成長慢的生物往往衰亡得也相應比較慢。比如某些草,早晨開花常常在晚上就凋零了。而松柏雖然生長緩慢,但即使在嚴冬也能保持經久不凋。因此,辦事情不要急於求成。如果做事時能把退縮當成前進,謙讓當作獲利,軟弱當作剛強,那他就很少會失敗。如果有人批評你,應該先反省自己的行為是不是真的有過失。如果有,證明人家說得對;若沒有,也只是證明人家說得不對而已。人家說對了,自然應該虛心接受,人家說得不對,對你也沒有什麼壞處,你有什麼值得抱怨的?」
結語
聖明的人,越是成功,越會謙和,美好的品德是需要不斷的修養。在人生的處境中,謙虛恭和的與人相處,不斷修養自身的道德品行,才會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