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早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阿拉上海人的早餐,記憶中要追溯到電影世界裡的六十七十年代,一輛小推車,幾張小木頭桌子,來的都是老熟客,見面就是老阿婆老阿伯好,就像進了自家廚房,偶爾還能跟掌櫃的阿婆阿伯聊上2句。
在兒時的記憶裡,早晨天色剛泛白,弄堂口、街角邊、小店前都排起了隊,等待那份熱氣騰騰的早餐。
油條放在籃子裡,籃子跨在胳膊上,1隻手常常拎著個鋁鍋,這是給一家人買豆漿用的。找回的錢就另一支小手拿著。一路快步速去速回,為了吃上熱氣騰騰的早餐,即使是上海的冬天,小鼻尖上也會常常小汗珠一簇。
排隊買早餐時也有不少聊天,讀早報消磨時光的,手裡的報紙最後還是大餅、油條的簡易包裝。即便報紙上一直說那些染了墨印的食物對身體不好,但這已經成了老上海人的習慣。
隨著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的加快西餐點心店也不少見,提籃橋的房子越來越少,街上的車子越開越多,清晨的腳步越走越快,手裡的豆漿越衝越淡...但是愛吃的還是那些巷子口的小攤,簡單樸實的小店,一句話去晚就沒得吃了。
都說上海的早餐一個月不重樣?這絕對是真的。
別老說大餅,油條,粢飯,豆漿。上海早飯能吃的還有很多很多。一種面能搭配十幾種花樣頭,一個星期都吃不完。
吃早餐最多的莫過於離家最近的那幾個弄堂,不管長大後移居到那個國家,最想吃的還是上海的「四大金剛」。去到那個城市都始終承載著兒時全部的早餐記憶。
昆明路上這條街蔥油餅只此一家,提籃橋老攤頭蔥油餅一號,鋪子雖小,但整潔有序。一鍋需要等一刻鐘,人氣很高。賣的是最老式的蔥油餅,裡面有豬油捲起來一層蔥,一層又一層。新出爐熱騰騰的,一定是乘熱吃味道最好,香香脆脆的,很有老上海情懷,一口下去很滿足!
阿福飯店店面不大,很陳舊,看著就是記憶裡的老牌早餐店。
櫥窗裡擺放著一盤盤各式冷面澆頭,冷面堆成一堆,窗口候著很多人排隊打冷面,阿姨打面手勢嫻熟,看著生意不錯。
冷餛飩也承載了上海人的早餐記憶,餛飩現包現賣,薺菜鮮肉餛飩餡多皮薄,而且肉很Q彈,配上麻醬簡直是棒極了!
上海餛吞。(攝影:安妮)
望雲路蓬萊路路口的生煎攤口碑很好,靠的就是口口相傳。每天賣完為止,一般9點就沒了,早點去排隊是肯定要的。
後來傳開了,還有很多人開車幾十公里,來這個連招牌都沒有的生煎攤子,就是為了這一口生煎的味道~做生煎的師傅六十多歲了,每一隻生煎依舊做的格外認真。生煎店的對面,「滋滋滋」的聲音響起,一家早餐店的炸油條也要出鍋了!金黃酥脆的外皮,外脆內軟一口香,不少人尋著味兒就過去了。
大餅和上海傳統早餐的大餅不太一樣,更像是北方的做法,但美味無國界,同樣每天早上受到居民的歡迎。
還有這家無名的早餐店,附近的住戶經常買上好些帶回家,當全家人的早飯,天天吃成了習慣,一點不會膩的。
一家海鮮店早上賣煎餅,一早排起長長的隊伍。這裡賣的是五穀雜糧煎餅。薄薄的一層煎餅上有雞蛋、蔥花和辣醬等,有點像天津的煎餅果子。
中午和晚上,這裡還是一家海鮮店,看名字倒有點像寧波祖籍的老闆開的。
大伯家住山陰路附近,據大伯説,從50年代開始,這家號稱「萬壽齋】就主打小籠包的萬壽齋就開在了山陰路上,迄今為止,這條路仍舊僅此一家,真是「萬壽無疆」。店裡最有名的是鮮肉小籠和蟹粉小籠。鮮肉小籠皮薄湯汁多,肉的比例恰到好處,味道偏甜,很有上海特色,但又不像無錫小籠那麼甜,感覺適中。
早上6點開始,這家光頭生煎就是這幅景象了,在這條路上名氣那是絕對的。
生煎上撒了白芝麻和蔥花,聞著蠻香的。豬肉很新鮮,肉質看起來就很好,而且基本都是精肉!
小伯家住龍華西路附近,小孃孃說,阿德生煎的老闆原是吳江路小楊生煎的員工,開店也很多年了,天天都是大排長龍。他們家生煎的湯汁太多了,這麼滿的湯汁,好多人第一次吃的時候不曉得,都有心急被燙到舌頭的經歷,再吃就會耐心等會。
味道很不錯,沒有生薑味,保留了肉的本身的原汁原味,再吸口湯汁,真是美味。
西鄉路這家豆漿油條開了很久了,從最初在菜場門口擺一個早餐攤位,到現在專門租了個地方可供堂吃,來排隊的人越來越多。
周邊沒有做米飯餅的,只此一家,絕無僅有,是兒時記憶裡非常獨特的味道。特別受周圍居民的歡迎,還有酥餅,一口都掉渣渣的酥脆,很好吃!
如果光買大餅油條豆漿不需要排那麼長的隊伍哦,旁邊直接進去就可以買了。
上海名氣大的早點鋪子數不勝數,但這些常年被包圍的小店才是老上海的私藏菜單。
它們可能藏在一條完全不搭的弄堂裡,或者開在某個街道上,告訴你個路名,跟著人群就能找到。吃過的人都唸唸不忘,想吃的時候開車也要去。
上海的雞蛋餅是多少人上學路上抱在手上啃的早餐?現在想起來依舊會懷念。這家做了20年,以前是輛推車擺在外面,現在環境整改就直接搬到了家裡。麵餅上裹滿雞蛋,還有些許黑芝麻∼咬一口軟軟的,加上油條就是家的感覺,傳統口味,就是記憶的味道。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