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最新《財政預算案》,不僅赤字創下新高,還大篇幅談投入雙循環發展。(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處)
【看中國2021年2月25日訊】(看中國記者劉世民綜合報導)週三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最新《財政預算案》,本年度赤字為2,576億港元,創下新高,且比原本預計約1,391億還要惡化。在此經濟困境下,預算案強調「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大篇幅談投入大灣區的投資跟國家內循環發展。有經濟學者對此認為,香港政府在無法扭轉外國投資者對於香港的信心下,實際只是將當地資源配合國家發展,根本無助於走出困境。還有時事評論員批評,香港依賴大陸是策略上重大錯誤。
香港今年度預算 財赤新高2576億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在3月31日財政儲備預計為9,027億港元,這兩年間財政儲備從相等於23個月的政府開支水平,顯著下降到13個月。香港往年的賣地收入為870億元,比原來預算大幅減少310億元。陳茂波又估計經營帳目在未來五個年度都會錄得赤字。
綠色和平發言人亦指,機構於去年底已發布研究,若再強推「明日大嶼」,財政儲備恐2031-32年度便耗盡。
香港經濟學家羅家聰受訪時也對赤字感到擔憂。他指香港的失業率未到頂,加上人才流失,未來不樂觀,還認為如果政府仍強推項目,會危及香港財政基礎,港府未來難免加稅。
羅家聰還說:「面對一個(疫情)衝擊,處理得不好會變成經濟敗仗,加上中共強壓下的制度導致人口、資金流失因素。三個因素夾撃下,一個Noise factor(干擾因素),一個是Cyclical的trend Factor(週期的勢趨因素),三個因素導致帳目難以維持,難以維持(政府)就難免要擴闊稅基。」
羅家聰資料照。(圖片來源:看中國採訪截圖)
香港是大灣區國際化城市 配合國家雙循環
從2019年北京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財政預算案中逐漸加大比重配合大陸發展。最新一份預算案中,並無再提及香港於大灣區「並列四大中心城市」的地位,只強調向外界展示「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要續成為「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經貿交流的重要平臺」,至少五次提及配合或支持國家發展,包含配合「十四五」規劃建議,幫國家推動金融業改革開放,如人民幣國際化的防火牆和試驗。
是次預算案中,新增香港要「積極參與國家內循環的建設」,並「助力國家外循環的擴展」,配合國家雙循環的發展策略,大篇幅於金融服務上「貢獻」。金管局與人民銀行鮮有合作,預算案指會設立工作小組推動「債券通」南向交易,爭取在年內開通,便利內地的投資者作多元化資產配置。
為了把握機遇和政府有意擴大「互聯互通」計畫,包括納入ETF等不同資產種類,與擴大合資格的股票範圍,並使國際投資者藉計畫加大參與A股市場,港交所也會加緊預備推出MSCI中國A股指數的期貨合約的工作。
不過,今次靠「大灣區」發展和「北水」支撐,能否讓香港走出困境呢?
羅家聰:不能走出困境
羅家聰認為,香港因政治和法治問題已經失去外國投資者信心,加上美國牽頭制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已不復往日,只可改向大陸靠攏。但大陸過去數年的經濟增長持續下滑,失業率高,根本無助香港「走出困境」,恐只淪為執行國家政治任務工具。
羅家聰強調:「不能走出困境。香港過去是隨外圍復甦,就可走出困境。但現時這樣格局,慢慢與外圍脫節時,整個情況只隨大陸,大陸現時明顯走下坡。『自由行』和大灣區都只是逐步滲透的行動,並非香港乞求的。我在『沙士』時期到現在,香港的復甦是因隨全球經濟復甦,沒有自由行一樣都會復甦。『大灣區』都是為了換血,令香港變成深圳,只為政治目的。」
劉銳紹:只是用香港資源建設大灣區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受訪稱,香港在國際市場萎縮,依賴大陸,是策略上重大錯誤。表面上預算案是為香港謀出路,實際是只為了國內政策需要,尋找外來資金,側重於金融業,利用香港資源建設國家重心發展的大灣區,當中受惠的只是少數的大財團,難重振香港本土經濟。
劉銳紹:「香港在國際市場上萎縮,非因經濟問題,而是因政治問題、法律崩壞問題。她(政府)見外國制裁香港,於是移形換影,將香港放在大灣區作為發展契機,完全對錯焦,一定搞死香港。」
對於「北水」支撐香港能力,劉銳紹認為只屬階段性「表面風光」,最後只會顯示外強中乾,「美國早前制裁某些中國企業,他們就馬上來香港上市。但這是北水南調支持局面,「北水一走就會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