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釘到鐵剪刀 壁鎖記錄臺灣400年歷史(組圖)

作者:盧乙欣 發表:2021-03-19 20:0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圖為台南市下營區酷似鐵剪刀的T型壁鎖。
圖為台南市下營區酷似鐵剪刀的T型壁鎖。(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1年3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臺南即將迎來建城400年,文史界考證發現,臺灣的「壁鎖」竟是源自於荷據時期安平熱蘭遮城(又稱安平古堡),外型則從「鐵釘」逐漸演化為「鐵剪刀」,目前還有些臺南老房子可以看到此項特殊的建築工法。

中央社報導,自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荷蘭人逐步在馬來西亞麻六甲與印尼巴達維亞(雅加達)建立了經貿網路,1624年抵達臺南後,陸續興建安平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城,直至鄭成功渡海,荷蘭人才退離臺灣。

在當今殘留的荷據遺跡中,屬安平熱蘭遮城的城牆最為著名,遺跡的紅磚、三合土等建材,讓人能一睹近400年前荷蘭人的建築;文史界人士還發現荷蘭人在城牆上留下了一項特殊工法,就是城牆上的「鐵釘」。

專研「壁鎖」長達20多年、從事教職的李志祥19日告訴中央社記者,荷蘭人在建城之初,因臺江內海與倒風內海多潟湖,地質較為鬆軟,荷蘭人興建期間就將鐵釘穿過城牆釘入木梁,以防止傾斜坍塌,直至「壁鎖」鏽鉵才會再補強,這就是熱蘭遮城的城牆經歷了數百年「堅不壞」的密訣,同時是荷蘭人真正從家鄉帶來臺灣的建築精髓。

雖然荷蘭離開了,但城牆上的鐵釘沒有因此而消失,反倒被臺灣人發現及模仿,最晚於18世紀初期,當時臺南府治的民居建築上隨處可見這個「鐵釘」,且持續沿用至20世紀初期。

經過數百年演化,「鐵釘」外型越趨精緻,更因部分鐵釘樣式很像剪刀,讓民間逐漸出現「鐵鉸刀(鐵剪刀)」之俗名,並再演化出專屬臺灣的名稱「壁鎖」。

圖為台南市中西區的X型壁鎖。
圖為台南市中西區的X型壁鎖。(圖片來源:中央社)

李志祥表示,「壁鎖」建築工作在臺灣傳承了300年,直至出現RC混凝土建築工法後才逐漸消失;目前的熱蘭遮城城牆上,仍有3個「壁鎖」痕跡,鐵釘則不知去向;現在的臺南仍有些歷史悠久的宮廟及老房子,保留「壁鎖」式樣,甚至還有宮廟於民國40年代重建時,仍設有「壁鎖」。

經李志祥調查,臺南迄今仍有近80間宮廟與民宅裝有「壁鎖」,1間最少有2個「壁鎖」,最多則達22個;但臺南以外的縣市比較罕見,目前所知僅有雲林、嘉義、屏東,各縣市僅有2至3間裝有「壁鎖」的建築。

從釘子演變至鐵剪刀的「華麗轉身」,讓「壁鎖」成為了臺南建築的特色之一,不僅見證荷蘭人足跡,還結合臺灣數百年以來聘自中國唐山建築匠師的技法,深藏於牆內與木梁結合的壁鎖式樣不只是出現了改變,更從強化屋舍的鐵具,逐漸轉變為精美的警報裝置,在臺南迎來建城400年之際,留下了滄海桑田的真實標記。

自由時報報導,由於早年臺灣民眾不知道壁鎖的作用,於是將壁鎖當作牆壁上的辟邪物或吉祥物,並將剪刀狀的稱為「鐵鉸刀」,認為它能辟除邪穢;S狀的稱為「如意」,認為它能招吉納福;稱I字形的為「鐵尺」,認為具有規矩方正之意。

根據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壁鎖又稱鐵剪刀、鐵絞刀,是西式建築的構件,英文為anchor,錨之意,意謂具有錨的功能。

臺灣壁鎖,露在牆壁外的鐵件具有剪刀形、S形兩種,西方則是有許多為直線形;打製壁鎖的難度不高,難的是從外形判斷年代。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