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臺灣鹿港慶端陽國際龍舟錦標賽。(攝影:洪伊凡/看中國)
導讀:端午節除了常見的划龍舟、吃粽子的習俗以外,還有配戴香包的習慣。古人將五月稱為「毒月」,端午節正是毒日之首,是許多傳染病流行的季節,自古便流傳配掛香包可防疫,臺灣南投基督教醫院中醫科張睿哲醫師分享自製中藥香包的方法,可以自製隨身配掛祛邪又辟毒。
俗語有道:「五月五日,歡慶端午」。黃曆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老一輩也稱之為「五月節」、「肉粽節」。而在這個夏季時分,我們在生活上可以做些甚麼準備呢?
祛邪辟毒
我們知道端午節剛好在春夏交際之時,是「暑氣」與「濕氣」正盛的節氣,這時的氣溫與濕度正好是蚊蠅大量出沒的時候,很多傳染疾病也常常在此時蔓延,故古代人稱五月為「毒月」。而為了防範傳染病的發生,進而發展出不同的祛邪辟毒的方法,雄黃酒、香包便是常見的方式。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第七開:《裹角黍》。(圖片來源:Wiki/公有領域)
雄黃酒
在白蛇傳的故事中,幻成人身的蛇精白娘子在端午節不小心喝下雄黃酒後失控而現出原形,因古人相信雄黃外用可以解毒、殺蟲,如飲用雄黃酒更是能夠祛邪辟毒,讓自己遠離疾病。但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雄黃是一種含硫和砷的礦石,本身亦具有毒性,故不可任意飲用。
中藥香包
端午節配戴香包是一種傳統民間習俗,古人用它來預防瘟疫(傳染病)的發生,使用一些芳香類的中藥材,以小布袋裝起來,配掛在身上以保平安。
自製中藥香包
準備材料:金銀花、藿香、細辛、蒼朮、白芷、艾葉各5克、棉布袋或紗布袋一只。
中藥香包藥材。(圖片來源:張睿哲中醫師提供/看中國合成)
製作方法:將中藥材放入缽或碗中,用研磨棒搗碎成細小碎片或粉末,再混合攪拌均勻後,取約3~5克放入紗布袋中,再用細繩將袋口封好。
特別提醒:
1、中藥香包建議每5~7天更換一次,避免藥材因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變質。
2、配戴時應盡量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如出現皮膚紅疹搔癢或頭暈欲嘔吐的現象,可能是因為對此芳香類中藥材過敏,建議先暫停使用。
3、可將中藥香包放置於辦公桌或是書桌上,讓這些芳香類藥物的香氣能充滿在我們工作或讀書的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