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的天津利順德。(網絡圖片)
在歷史上,扮演過河北省省會角色的城市眾多,每一次搬遷的背後都有著深遠的經濟政治思考。在清朝年間,河北省會已經三易其手。
順治朝 大名為河北省會
如果把河北作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單位看待,則其歷史始於清代。清朝初年,原來的北直隸地方開始不歸中央直屬,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地方省份,但仍然保留了「直隸」的名稱。
自從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河北就成為了拱衛京城的重要地區。明朝將河北地方稱為北直隸,意為直接隸屬中央管理,是保衛王朝中樞的最關鍵一道防線,也是保證中央政府用度開支的經濟自留地。
北直隸裡面有個順天府,順天府裡面有個京師,京師裡還有三重城牆。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正式設立直隸省,巡撫駐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因此大名是河北歷史上的第一個省會。
看河北地圖,邯鄲下屬的大名縣地處邊緣,不僅跟河北東北部的城市沒有聯繫,和京城的聯繫也並不方便,因此注定不會是長久之計。最早確定此處為省治,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重新利用此前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在大名府留下的辦公場所。
雍正朝 保定為河北省會
清朝保定直隸總督署。(網絡圖片)
果然,雍正朝開始,由於大名府位置不好,清政府開始考慮新的省會地址。保定地處河北中心,又和北京接壤,且經濟發達,成為了首選。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改設保定為直隸省會,開啟了保定作為正統省會的歷史,也是保定人對自己城市歷史自信的來源。
和華北諸城相比,保定是離北京最近的重要城市了。保定境內的土地有一半是平原,這在農業時代是莫大的優勢。糧食耕種、交通運輸、城市拓展都需要平原提供的土地保障。但是農業城市在進入近代之後,往往會遇到發展的瓶頸。
保定地多,人也多,是個好地方。由於沒有出海口的控制權,保定在晚清被迫開關之後迅速喪失了優勢。
鴉片戰爭後 天津為河北省會
儘管省府仍然保留在保定,但從鴉片戰爭之後,直隸總督就必須經常到天津口岸去照顧涉外事宜。漸漸地,天津在不封港的春夏季節就成為了事實上的直隸省府所在。天津作為河北省會的歷史就此開啟。
隨著外國勢力從沿海逐漸登陸,以及中國政府對海洋權益的逐漸重視,天津的重要性很快就超過了保定。八國聯軍首先在天津設立了「都統衙門」,作為殖民統治直隸的核心。這個機構後來被袁世凱繼承,天津在事實上成為了唯一的河北省會。直到民國早年,天津都一直是直隸省會。
如果說直隸的首要任務是拱衛京師,那麼在列強從海上侵略的時代,省會轉移到天津便很合理了。當然,首先要拒敵於渤海之外。
截止到清朝滅亡,河北,也就是當時的直隸省,省會已經遷了三次。誰也猜不到,更波折的省會變遷故事還在後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