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源被外國「卡脖子」仍是習近平當局的尷尬事兒。(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7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9日主持會議稱,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中國總理李克強此前也稱,保障糧食安全是事關國家安全的首要任務。但是,種源被外國「卡脖子」仍是當局的尷尬事兒。
港臺時間7月9日晚間,中國官媒《新華社》網站發布新聞通稿,7月9日下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等文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出席會議。
會議提出,中國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糧食安全這根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繃得更緊」。
習近平強調稱,「種子是基礎」,並要求「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習近平還提到,「要打牢種植品質資源基礎......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計畫,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基地建設等。」
5月7日,中國國務院官方網站發布的新聞稿顯示,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保障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大局,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李克強表示,確定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玉米大豆生產者的補貼。同時做好糧食收購、儲備和市場調節,保障供應和價格穩定。此外,要遏制耕地「非農化」,保持18億畝耕地紅線。
中國官方按照慣例,歷年都會宣布糧食豐產豐收,即使去年很多省份遭遇洪災,也一如既往的宣布糧食豐收。習近平在號召「制止餐飲浪費」,隨後官方開始大肆宣傳,於是中國民眾開始擔心糧食安全問題。因為中共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中國民眾認為,中央領導人強調什麼問題,那麼被強調的事情,肯定出了問題。
4月20日,中國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副司長劉莉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今年氣象年景不容樂觀,旱澇、極寒、極熱等極端天氣可能多發,重大病蟲害也呈重發的態勢。
而作為農作物的基礎,種源問題確實關乎民生,相當於中國人的飯碗被端在別人的手裡。
5月3日,據《第一財經》報導,豐樂種業副總經理、總農藝師王浩波以農作物為例,認為「卡脖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從種質資源來看,儘管中國作物種質資源庫存有50多萬份種質材料,但真正進行過精準鑑定的不到1%。
二是從作物品種來看,一些高端蔬菜,比如炸薯片用的馬鈴薯、高端番茄、西蘭花等,依賴進口。還有就是中國的育種力量還存在不足。
三是從種業技術來看,中國種業的基礎創新能力較弱。工具基礎性的原始技術在國外。「這就相當於軟體系統,國外科學家已經研發了很多年,雖然中國在某些方面可能也有個別專利,但大部分都是在其基礎之上進行修修補補。繞來繞去,始終繞不開別人的成果,自然也就無法替代。」
3月8日,官媒《半月談》雜誌發表文章《國產種子被卡脖子,‘卡’在哪?》,提出中國現時的「洋種子依賴症」。
文章舉例,黑龍江省克山縣素有「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的美譽,但是克山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6萬畝,進口品種「大西洋」約佔一半。
而玉米也是中國比較薄弱的領域。美國杜邦集團旗下先鋒公司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推廣至今已10餘年,是東北、華北玉米產區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
而蔬菜種子對國外的依賴更顯嚴重,辣椒、洋蔥、胡蘿蔔、茄子、番茄、馬鈴薯、西蘭花……這些中國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不少都是外國種子長成的,甚至有的基本上全部依賴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