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 吉塔納斯 瑙塞達(圖片來源: OLIVIER HOSLET/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1年7月23日讯】日前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捐贈了2萬COVID19疫苗給台灣,且於台灣設立貿易代表辦公室。對此,中媒大批立陶宛將會變成反華炮灰,可是立陶宛仍然不為所動,外界認為關鍵在於「一帶一路」的一個樞紐深水不凍港克萊佩達港。
關於立陶宛在北京「一帶一路」倡議中有多大的重要性?據財經專家汪潔民解釋稱,在2012年之時,中國為了拉攏中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而設立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17+1),其為「一帶一路」重要的關鍵。由於立陶宛擁有波羅的海的深水不凍港克萊佩達港,不僅早在蘇聯時期之時,就已經開通至西歐,且通往北歐與東南亞等貨運航線,甚至是早就有連通蘇聯至克萊佩達港的鐵路。使得中國的貨物可以經俄羅斯、中亞後,而抵達克萊佩達港,而後再送往歐洲其他地區,這對「一帶一路」具有重要意義。
汪潔民表示,先前立陶宛就已有升級改造克萊佩達港之計畫,而北京也有意進行投資,雙方還簽署了備忘錄。不過,後來立陶宛發現,中方想要的不僅是投資而已,還希望能夠拿到克萊佩達港一半以上之股權。此時立陶宛才意識到,如果立陶宛與俄羅斯發生衝突之時,北京可以阻擋北約過來的戰略援助。
汪潔民進一步指出,其實壓垮中國和立陶宛最後關鍵的稻草,即是立陶宛議會決議,其確認中(共)國的新疆政策是一種「種族滅絶」。同時中方不甘示弱地制裁了薩卡利埃內議員,而讓國內議員同仇敵愾。
強硬的波羅的海3小國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指出,立陶宛於5月退出了中國所領導的「17+1」機制,還於近日呼籲該國的歐洲夥伴應該跟進退出該合作機制。這對於一個人口只有280萬人的國家來說,此種強硬立場似乎是華府號召歐洲的盟友,針對北京採取更加強硬態度的跡象。其實,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這3個國家,都曾經在蘇聯統治之下,有他們自己的理由,選擇與中國保持距離。
這3個國家對於中國的依賴度低,以及提倡人權和支持自由的天然傾向。在所有的歐洲國家之中,這三國算是接受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最低的,如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立陶宛佔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比率只有2.1%而已;而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分別為3.3%和3.6%。
丹麥智庫「丹麥國際問題研究所」(DIIS)的外交政策和外交事務研究員拉森(Jessica Larsen)表示,少了對於中國進出口的依賴,已經賦予了這些波羅的海小小國一些籌碼,由於這三國因為曾遭受到俄羅斯壓迫的歷史,而讓他們為民主與人權發聲,似乎是迫切的議題。
羅馬尼亞亞太研究院(RISAP)的副院長布琳札(Andrea Brinza)指出,沒有此種依賴性,也就意味著北京並不能利用經濟手段來懲罰立陶宛,而立陶宛政府也沒什麼好損失的。
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在過去也曾經於西藏議題、華為問題方面,展現出挺身對抗中國的能力。拉森稱,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密切的軍事與經濟關係,也不被視俄羅斯為「主要敵人」的波羅的海國家所歡迎,同時由於「17+1」落實的非常少,使得這三國愈加對北京的承諾幻滅。
立陶宛為何會選擇離開「17+1」?立陶宛的外交部長蘭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直言,該國幾乎未從「17+1」合作機制之中獲益;而立陶宛外交部發言人斯邁茲特(Vytaute Smaizyte)也稱,「17+1」並沒有為立陶宛帶來預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