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經》是一部寓意深刻、濟世勸善的良書。(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
《忍經》為元朝人吳亮所著。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吳亮彙集歷代名人有關「忍」的言論和歷史上隱忍謙讓、忠厚寬恕的人物、事例彙編而成《忍經》一書。《忍經》是一部寓意深刻、濟世勸善的良書。
《忍經》中有近百個故事,是歷史上真實人物關於「忍」的實例。本篇筆者為讀者介紹《忍經》中關於北宋名相陳堯佐的故事。
陳堯佐,字希元,號知余子,是北宋名相、書法家、詩人、水利專家。他是左諫議大夫陳省華之次子、樞密使陳堯叟之弟、天雄節度使陳堯咨之兄。
端拱元年,陳堯佐進士及第,授魏縣、中牟縣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陳堯佐歷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仁宗時,陳堯佐官至宰相。景祐四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堯佐去世後,追贈司空兼侍中,謚號「文惠」。
【原文】未嘗按黜一吏——陳文惠公堯佐,十典大州,六為轉運使,常以方嚴肅下,使人知畏。而重犯法至其過失,則多保佑之。故未嘗按黜一下吏。
文惠公陳堯佐,曾做過十個大州的長官,六次任轉運使,他以方正而嚴肅的態度對待部下,使人敬畏。而對犯罪較重的人及其過失,卻多加幫助和保護。所以不曾罷免過一位官吏。
丁傅靖編撰的《宋人軼事彙編・卷五》中有一段關於陳堯佐的傳奇記載。
陳摶,被世人視為神仙,尊稱為陳摶老祖、希夷祖師。(《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陳堯佐初見陳摶時,陳摶驚奇於他的風骨,認為他可以學仙。陳摶帶陳堯佐拜訪引之同訪白合的一位修道人,陳摶問這位道人:「怎麼樣?」道人掉頭說:「是南庵啊,將位極人臣罷了。」陳堯佐不明白南庵是什麼意思。
後來陳堯佐擔任轉運使,途經終南山,碰到路人告訴他說:「我剛從南庵來。」陳堯佐於是派侍從打聽南庵的所在地,因而前往遊覽。前行不過幾里,彷彿像平生曾經歷過一樣。等到了南庵後,馬上默記下了自己宴坐及休息的地方。
陳堯佐後來考證南庵修行及示寂的時間,正是自己出生的那天,他這才明白自己的前身是南庵的修行僧。
陳堯佐的更多事跡詳見於《宋史・列傳第四十三》。
正史中明確記載,陳摶曾對陳堯佐的父親說:「君三子皆當將相,惟中子貴且壽。」後來果然像陳摶所說的那樣。(中子即第二個兒子,就是陳堯佐。陳堯佐後來顯貴成為宰相,而且年壽高。)
宋真宗咸平二年,陳堯佐升任開封府推官。陳堯佐上書指摘時弊,言他人所不敢言,因觸怒真宗,被貶為潮州通判。到潮州後,新修孔廟,並「選潮民秀者勸以學」,發展潮州教育事業。
咸平三年,百姓張氏母子在江中洗澡,鱷魚尾隨吃掉了兒子,母親無法施救。陳堯佐聽說後非常悲傷,派兩個小吏划小船持網前去捕捉。鱷魚最為凶暴,無法網獲,到此時,卻順服制服,陳堯佐撰《戮鱷魚文》,把鱷魚示眾街市並就其烹殺。時人都感到驚異。
陳堯佐知壽州時,發生大飢荒,陳堯佐帶頭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飢餓的人吃,官吏和百姓都獻出大米,賑濟幾萬人。
陳堯佐在水利上的成就造福後世。為防錢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實土法。為堵黃河在滑州缺口,他發明了木龍殺水法,製造木籠以減除水怒,又修築長堤,人們稱作「陳公堤」。他在汾水兩岸築堤植柳防洪,成為長期造福百姓的「柳溪」。
陳堯佐曾任兩浙轉運副使,當時由於錢塘江潮水凶猛,篝石堤被大水沖塌,官府急募民夫壘起,翌年復被水衝垮。陳堯佐認為按舊方式砌壘石堤是擋不住狂濤巨浪的。於是,不避危險,親率水工勘察,反覆試驗後,決定以薪實土夯實築堤。即先行砌壘石堤以擋浪濤,而後又於石堤之外,築以薪實土堤,反覆夯實,才將狂濤鉗服。
陳堯佐任河東路轉運使時,根據河東土地貧瘠百姓貧困、依靠石炭為生的情況,奏請朝廷免除稅收。又減少澤州大廣冶鐵課稅幾十萬。
天聖三年,陳堯佐移任并州知州。每次汾水暴漲,并州百姓往往憂慮,陳堯佐替他們修築堤防,栽植柳樹幾萬株,修造柳溪,百姓賴其利,使汾水之堤轉危為安。
天聖七年,陳堯佐拜樞密副使。其後以給事中之職任參知政事,又升尚書吏部侍郎。慶歷四年,陳堯佐去世,享年八十二歲。
陳堯佐性情勤儉節約,看見動物必定告誡左右侍人不要殺害。器物衣服壞了,隨時就縫補。自號「知余子」。
歐陽修讚陳堯佐曰:「公為人剛毅篤實,好古博學。居官無大小,所至必聞。」「惟勤其始,以享其終。惟能其約,以有其豐。休庸顯聞,播美家邦。有遠其貽,有大其繼。刻詩垂聲,以質來裔。」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