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魚肉海鮮以次充好現象嚴重(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8月13日訊】據加拿大CTVnews報導,在加國超市或餐館內出售的海鮮很多貨不對板,一些商家在出售的魚肉上所註明的標籤,並非此魚類物種,魚肉被以次充好,其中很多是華人愛吃的魚類,朋友們在購買時一定要小心。
據加拿大機構(Oceana Canada)的一項調查測試發現,在超市或餐館內出售的海鮮產品有近一半的標籤是錯誤的,商家以次充好現象嚴重。該機構用最新的DNA測試,分別在多倫多、蒙特利爾、渥太華和哈利法克斯等城市的超市和餐館,對他們所出售的海鮮進行樣品測試,發現46%的產品並非標籤上註明的物種,其中有多種華人們喜歡購買的魚類。
「海鮮欺詐」日漸普遍 超市餐館或是受害者
據悉,加拿大的海鮮有超過80%是進口的,本國生產的大部分海產都用於出口。全球海產行業的不透明是導致「海鮮欺詐」現象日漸普遍的主要原因之一。用錯誤的標籤欺詐行為發生在整個供應鏈中,有些超市或餐館的管理者們並不知情,也可能是「海鮮欺詐」的受害者。
報告顯示,蒙特利爾的海鮮錯誤標籤比率最高,測試樣本中有52%為貨不對板;其次是多倫多和渥太華有50%的錯誤;哈利法斯最低有32%的錯誤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餐館的標籤錯誤率為(65%),比超市內海鮮的標籤錯誤率(6.5%)高出了整整10倍!
據檢測機構(Oceana Canada)的調查人員(Sayara Thurston)解釋稱,這是因為大型零售商們對供應鏈有更多的控制權,但即使這樣,也難免發生品種被替代或被標以假標籤。「一旦魚類被宰殺清理切成魚塊或魚片後,哪怕是魚類專家也很難分辨出品種」,這就是「海鮮欺詐」存在的另一個因素。
「海鮮欺詐」現象中最常見的是把廉價的油魚(escolar)當成白金槍魚或白鯧魚來出售。油魚其實吃起來鮮美肥嫩,但因含大量被稱為「蠟酯」(Gempylotoxin)的油脂,人體很難消化和吸收,食用後部分人會出現腹瀉、腸胃痙攣等不適症狀,因此油魚也被稱為「海洋瀉藥」,在多個國家和地區被禁售。
壽司店菜單上常見的白金槍魚(white tuna)肉片(刺聲),很多都是油魚片,油魚還經常被用來冒充華人愛吃的鱈魚。另外比較普遍的就是用便宜的羅非魚(tilapia)冒充鯛魚(snapper),因為這兩種魚被切成魚片後看起來極其相似。
海鮮錯誤標籤比率高 加拿大人擔心買到假海鮮
對於這樣高比例的海鮮錯誤標籤,調查機構對1,500名加拿大人進行了訪問調查,就海鮮來源問題表明態度。結果是加拿大人越來越擔心買到標籤作假的海鮮(從2020年的76%上升到87%),人們也普遍認為政府缺乏監管和行動(86%)。
「如果人們不能相信標籤上的信息,那人們還能相信什麼?政府需要拿出實際行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由消費者自己來判斷產品的真偽」,人們對於標籤作假已達成了共識,希望政府有所作為。
其實(Oceana Canada)早在2017年-2019年間就測試過472個海鮮樣本,那時就發現有47%的錯誤標籤。當時加拿大政府也承諾會建立一套類似歐盟和美國的可追溯海鮮來源系統,但因突然爆發了COVID-19疫情,措手不及的政府全力應付疫情,對於「海鮮欺詐」現象就暫時擱置下來。
在政府出臺整治海鮮市場前,調查人員建議消費者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海鮮產品:
1.購買整條魚而不是魚片魚肉,這樣就很容易從魚的外觀來分辨出魚的種類。
2.盡量從本地的捕撈公司購買海鮮產品。
3.直接向超市或餐館詢問魚的購買來源以及捕獲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