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NPC)第三次會議閉幕會議期間,戴著防護口罩的遊客在天安門門前。(圖片來源: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9月21日訊】法國軍事學校戰略研究所(IRSEM)星期一公布「中國影響力行動」分析報告,揭示了中國龐大的全球化企業,並指出,世界第二強國的最終目標是超越美國,而且最重要的是對世界進程施加影響並強加中國自己的模式。不過,報告認為,在影響力方面,中國最大的敵人是中國自己。
這份長達六百五十頁報告的撰寫人是法國軍校戰略研究學院的院長尚傑維爾梅(Jean-Baptiste Jeangène Vilmer)及情報和中國問題專家夏宏(Paul Charon),報告揭露了中國如何通過包括傳統外交手段以及設立新的活動網路,擴張自己的影響力。
報告的前言指出,長期以來,與俄羅斯不同,中國更致力於博得世界的愛戴而不是被懼怕;她想收買人心,在世界上展示自己的正面形象,得到讚賞。只不過,北京越來越多地採取滲透和脅迫手段,擴展影響力的努力近年來明顯變得強硬,鞏固勢力的方法也越來越像莫斯科的手段。報告將北京政權最近的變化形容為「馬基雅維利時刻」,並強調,中國共產黨現開始深信,他們與其被愛戴,還不如被懼怕,這樣會更穩妥。
報告重點關注這種影響力發展,從四個方面梳理網路部署和發展的軌跡。首先是戰略的主要理論概念,動員所有籌碼的中央統一戰線,在內部,中國透過共青團進行控制;在外部,則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推動三戰:在各種媒體的「輿論戰」、企圖破壞政府與人民信任並擾亂敵國決策過程的「心理戰」,以及6月10日北京通過用來對抗西方制裁的「法律戰」。
第二部分則在釐清發揮作用、參與行動的不同方面,強調中國的影響力行動是黨、國家、軍隊和公司的產物。報告特別提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福建省的311軍事基地,致力於實施「三戰」戰略,法國文化臺就介紹,「微信微博TikTok華為等所有人都必須與這個基地合作,基地還有視聽製作公司、出版社。製作內容,假信息,由傳統外交戰狼管道宣傳,由北京制訂的侵略性影響力策略。」
報告也描述了一個IT「巨魔大軍」,將至少兩百萬全職和兩千萬兼職的中國公民聚集在一起,以傳遞中國的宣傳和淹沒社交網路,例如,針對COVID-19疫情的心理操弄,煽動對香港運動人士的網路仇恨等行動。而資訊操弄工業化,大量蒐集資訊與人工智慧讓中國能大規模產出內容,2020年就試圖影響臺灣大選。在過去的十年中,北京曾經試圖對七個國家展開的至少十場選舉施加影響。
上市公司和私營企業在收集數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基礎設施,建築物和海底電纜可用於數據收集;以及新技術,包括數字平臺微信、微博和TikTok,北斗和華為。
至於第三部分北京在海外影響力的行動方式,一方面通過正面敘事來博取外國民眾好感,另一方面,滲透和脅迫,活動領域涉及僑民、媒體、外交、經濟、政治、教育、智庫以及操縱信息等方面的行動,這些行動有四大主軸:捍衛中國模式、吹噓中國傳統、彰顯中國的善行、建立其霸權。
第四部分的案例,兩位研究員將中國龐大網路運作戰略形容為同心圓,臺灣和香港構成北京「政治戰」的第一戰線,它們是中國行動的前哨、訓練場、「研發實驗室」,然後可以細化並應用於世界各地的其它目標。擴大的第一步,重點放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第二階段則側重於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和北美。而瑞典則在2018年遊客事件後,成為中國在歐洲的實驗室。案例研究還有2019年針對香港抗議者的行動,或試圖在2020年讓人們相信Covid-19起源於美國。
報告總結指出,中國影響力運作的「俄羅斯化」:自2017年開始確認,經2018年臺灣市政選舉,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到2020年疫情大流行,全世界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儘管中國的方法更高明,但卻更無效。
報告評估了中國新姿態的有效性,認為中國的影響力戰略越來越具有攻擊性。雖然取得一些戰術上的成功,但也構成了戰略性的失敗。在影響力方面,中國最大的敵人是中國自己。習近平上臺以來,中國的國際形象嚴重惡化,其不受歡迎的程度未來有可能間接削弱中共,包括面對本國人民。
原標題:法國智庫中國影響力報告: 中國最大的敵人是中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