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養血調經,常用當歸、白芍、茯苓、熟地、枸杞子、山茱萸、甘草、山楂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月經週期延後7天以上,甚或40、50日,或2~3個月一行,連續出現3個週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後期」,亦稱「經遲」。如僅延後3、5天,且無其他不適者,倒沒什麼影響,或偶見一次延後,下次仍然如期來潮者,或青春期初潮後數月內,或絕經前後月經時有延後,都不算什麼問題。
月經後期最早見於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用〈溫經湯〉治療月經至期不來,至明・萬全《萬氏婦人科》始把月經後期專篇論述。歷代醫家都主血虛之說,明代以後逐漸接受血寒致病說,血虛血寒為月經後期的主要機理。
月經後期產生的原因,不外乎虛、寒、瘀滯三者。虛者營血虧虛,衝任不足,經血後期寒者陽氣不足,臟腑失於溫煦,衝任不盛,月經後期;瘀滯者,阻滯氣血運行,以致經行後期。
陰虛也是後期的一個病因,陰虛的原因,除素體陰虛外,常與久病傷陰,或情志過極,暗耗癸水,或房室不節,損傷腎陰,或內火偏甚,陰不制陽,陽火傷陰等有關。《婦人規經脈類》說:「其有陰火內灼,血本熱而亦過期者,此水虧血少,燥澀而然」,燥澀為陰虛導致月經後期的主因。
陽虛,即虛寒,特點是功能不足,運行極為緩慢。陽虛導致月經後期者,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陽虛為主,陽不生陰,則陰益虛;此外陽虛之人易感受寒涼,導致寒凝,這也與月經後期有關。
血虛則物質虧少,血海空虛,所以月經過期不能來潮,《丹溪心法》中提到:「過期而至,乃是血虛。」血虛常與腎陰有關,腎陰包括癸水,血虛導致腎陰癸水不足,影響月經來潮,導致月經後期。氣滯者,氣機不暢也,情志不暢,心肝氣鬱,阻滯胞脈胞絡衝任,血海不能如期溢瀉,因而月經後期。《萬氏女科》中提到:「如性急躁,多怒多妒者,責其氣逆血少。」此外還有痰溼證,與腎虛、陽虛兼見,肥胖女性較多。
辯證論治,主要有陰虛、虛寒,血虛與氣滯,故治療上應著重滋陰養血,疏肝解鬱。具體辨治如下:
1、陰血虛證,月經延後,量少色淡質稀,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頭暈眼花,腰酸心悸失眠,甚則小腹隱痛,綿綿不止而喜按揉,唇舌淡,治療應滋陰養血調經,常用當歸、白芍、茯苓、熟地、枸杞子、山茱萸、甘草、山楂等。
2、陽虛證,經期後延,經量少而質薄,經色黑或黯淡,腰體酸痛,夜尿多,帶下量多,質稀色淡,或頭暈耳鳴,治療應補腎養血調經,常用藥有如肉蓯蓉、菟絲子、覆盆子、淫羊藿、枸杞子、當歸、熟地、桑寄生、艾葉、紫河車等。
另外有氣鬱者,可加行氣開鬱之藥,如柴胡、枳殼、白芍、香附,川芎等;而痰阻者,可加健脾化痰之藥,如蒼朮、半夏、陳皮、膽南星、神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