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嘴說話前要深思熟慮,寧可無言,也別話多,職場上能更有人緣。
最高明的養生之道是什麼?出乎意料,不是睡覺或鍛鍊,只有一個字。
《易經》有言:「夫少者,多之所貴也。」是說凡事以「少」為貴,少才能得到更多。人生也是如此,多不如少,少反而讓生活更有質量。少,是最好的生活之道,也是最高級的養生。
「少」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
1、少言,則少禍
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如果說話不知節制,隨意開口,可能會給自己招來禍端。
少說話,不妄言,謹言慎行,刻刻留心,才能明辨是非,減少災禍。每天睡前,不妨靜下心來,回想自己這一天是否有言語不當之處。如果有,就要警惕反省,加以改進。
《周易》說:「吉人寡言語,躁人之辭多。」可見少說話,不妄言,正是入德之基,能帶來福報。
奉勸大家張嘴說話以前,務必深思熟慮,寧可無言,也別太多話。真正聰明的人,不需多言,不說廢話,方能遠離禍端,修德積福。
長期飲食過飽,腸胃負擔過重,很容易誘發多種疾病。
2、少食,則少疾
老人常告訴後輩子孫說:「能吃是福。」真是這樣嗎?其實還有下一句是:「善吃是智。」這就是說不挑食、吃得下是福氣,但是懂飲食之道才是有智慧的人。
《素問・瘦論》有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長期飲食過飽,使腸胃負擔過重,很容易誘發多種疾病,例如三高、心血管疾病等。因此,遠離疾病的秘訣就是少食,七分飽,還要定時用餐,對腸胃才好。
活到106歲高齡的蔣中正夫人宋美齡女士,就特別注意飲食之道。據聞她一天之內要吃五餐,但每餐只吃五分飽,淺嘗輒止,絕不多吃。甚至每天都要量體重,一旦超重就會將正餐改為蔬菜水果沙拉,偶爾吃些牛排。正因其自律節制,食不過飽,才能長命百歲。
七分飽,三分飢,節食安胃,恰到好處才健康。
3、少欲,則少憂
清朝學者申居鄖說:「縱欲之樂,憂患隨焉。」如果一個人放縱自己的慾望,憂愁禍患也會隨之而來。想要的越多,麻煩就越多;減少自己的慾望,才會更幸福。
人們常說,年齡越大越多憂煩,其實是因為慾望過多才會煩惱越多。對外物的渴求是我們的本能,但是人心有限,慾望無窮,過多的索求反而是人生的悲劇。
《孟子》有言:「養心莫過於寡慾。」減少慾望,內心才會豐盈富足。少欲,知足,放下貪念,正是養心之法、善身之道。
4、少思,則少愁
許多人總是為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苦惱擔憂,想來想去,就把自己陷在負面情緒裡難以抽身。
《紅樓夢》中,林黛玉妹妹出身大家,才華橫溢,一顰一笑皆是風情,但她父母雙亡,體弱多病,情路坎坷,最終香消玉殞,令人扼腕。其實黛玉的結局和她多思多慮的性情有很大的關係。
只要一點風吹草動,她都會在胡思亂想,引起情緒上的大波動,讓身心備受折磨,而情緒影響身體健康甚鉅,這樣的性格註定悲劇。
憂愁有時候不過是自己胡思亂想,為自己設的枷鎖。不如少思,一念放下,清心自在,把心情照顧好,人也更健康。
少抱怨,豁達樂觀,往往問題就迎刃而解。(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5、少怨,則少悲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遇到不順心的事,有人一笑置之,有人卻怨聲載道,多所抱怨,看似宣泄,其實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變成你的負擔,越抱怨,越不幸,導致惡性循環。
有句話說:「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減少抱怨,轉換心態,豁達樂觀,往往問題就迎刃而解。
抱怨沒有什麼用處,越抱怨,悲傷離你越近,幸福離你越遠。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化怨氣為動力,腳踏實地改變自己才是王道。生活再難,別忘了微笑;日子再苦,也別少了樂觀。少抱怨,積極樂觀面對生活,你就是人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