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是東漢名臣,二十四賢之一,博學忠直,竭其股肱,匡扶漢室。(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日前,一篇題為《毛澤東為甚麼要給老戰友薦讀〈黃瓊傳〉〈李固傳〉》的文章,引起了評論對時政的注意和分析。可惜當今華夏兒女,絕大多數並不知李固、黃瓊為何人,有何故事,要想以古通今,就有了一定難度。
李固是東漢名臣,二十四賢之一,博學忠直,竭其股肱,匡扶漢室。然道亡時晦,為奸臣所害,世人皆感悲傷。黃瓊感言曰:「故太尉李固、杜喬,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忘身,隕歿為報,而坐陳國議,遂見殘滅。賢愚切痛,海內傷懼。」
東漢高士出名門
天生異表成大學
李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出身公族,祖父和父親都非常有學問。祖父李頡,精通儒學,官至博士。父親李郃,襲承父業,遊太學,即當朝最高學府,通《五經》,善《河圖》、《洛書》、風角、星象,李郃外表質樸,但學識一流,人未能及,其事跡記載在《後漢書・方術傳》中。
有這麽一則故事,漢和帝即位後,分別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到各個州縣觀採風謠。其中兩位使者來到益州,投宿到李郃家中。夏天的夜晚,幾人在外露坐,李郃仰觀天象,問到:「二位從京師出發時,知不知道朝廷派遣了兩位使者前來此地?」二人默然,驚而相視說:「沒聽説啊。您是怎麽知道這件事的呢?」李郃指著星星說:「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所以我就知道了。」
不同於父親的樸實外貌,李固天生一副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他從小好學,為拜師求學,常步行尋訪名師,不遠千里請求賜教,研究觀覽古代聖賢所作的經史書籍,結交英賢。到了壯年,學問無所不通,成為當時的大學者。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風來跟他學習。京師的人都讚歎說:「是復為李公矣。」
地動山崩召對策
髦士摛藻拔頭籌
州郡官吏曾多次舉薦李固為官,他都推辭不就。漢順帝陽嘉二年(西元133年),有地動、山崩、火災之異,平地無故自裂,闊約85丈,順帝於是令公卿推舉士人,入朝對策。其中名士頗多,如扶風人馬融、南陽人張衡等,亦俱在列。是時,只見峨峨髦士皆摛藻揚華,挾策乾時,詣闕獻詞。漢順帝親自鑑賞,發現内中一篇佳作,詳言時政得失,不涉虛浮,當即拔為第一。這篇策文出自何人之手?正是李固。李固寫道:
只見峨峨髦士皆摛藻揚華,挾策乾時,詣闕獻詞。圖為清院本漢宮春曉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臣聞王者父天母地,寶有山川。王道得則陰陽和穆,政化乖則崩震為災。斯皆關之天心,效於成事者也。夫化以職成,官由能理。古之進者,有德有命;今之進者,唯才與力。……實以漢興以來,三百餘年,賢聖相繼,十有八主。豈無阿乳之恩?豈忘貴爵之寵?然上畏天威,俯案經典,知義不可,故不封也。今宋阿母雖有大功勤謹之德,但加賞賜,足以酬其勞苦;至於裂土開國,實乖舊典。聞阿母體性謙虛,必有遜讓,陛下宜許其辭國之高,使成萬安之福。」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