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需求有度,過則成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人生下半場最好的活法,是以清淨心活在當下,以自在心過生活。從複雜回歸簡單,讓內心重回純粹,我們才能從更高的層面賦予生活意義。
【01】
王小姐的母親是個囤積狂,抽獎贈送的劣質耳機、裝喜糖的蕾絲抽拉袋子、過季的毛衣,十幾年都沒有翻過的舊雜誌,一樣都不捨得丟。
王小姐曾多次想清理掉一些沒用的東西,卻總是被母親阻止。她很無奈,只想趕快逃離,可不曾想,她上大學後,自己的臥室竟然也被佔用了。
原本屬於她安靜溫馨的臥室,後來堆滿發黃的白色T恤、廉價的絲巾,儼然變成了一個雜貨鋪。家中囤積的東西太多,不僅讓環境變得凌亂,也給生活帶來不少麻煩。
有一次,她在外地辦事需要護照編號,她讓媽媽幫忙找下,母親翻箱倒櫃找了半個多小時,最後很煩躁地說「沒找到」。
她因為著急辦事,就說了母親兩句,兩人最後不歡而散。
她說,每次回家,都像是進了一個垃圾場,一說讓母親清理物品,兩人又要吵架。
可能有很多人,都像這位母親一樣,總認為什麼都不扔是一種節儉,於是,東西越堆越多,空間越來越小。當生活空間被擠壓到無從喘息之時,煩惱和焦慮自然撲面而來。
先人曾說過:「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儘可能減少對於外來事物的依賴。」
我們在佔有物品的同時,其實也在被它佔有。如果總被無用的東西牽絆,那麼幸福永遠遙不可及。
【02】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什麼都想得到的人,最終什麼都得不到。
有一天,幾位學生慫恿蘇格拉底去熱鬧的集市逛一逛。
學生說:「集市裡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您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
蘇格拉底回來後,學生們迫不及待等蘇格拉底分享收穫,蘇格拉底卻攤開空空的手說:
「我此行最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很多時候,我們活得不快樂,並非得到太少,而是慾望太多。
生活的豐盈,需要不斷做減法,在留白中尋找到真正的心之所向。
作家寬寬在35歲那年,和丈夫一起從北京搬到大理定居。兩人準備將多餘的物品送人,篩選打包之時,她不由得感慨:「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錢,買來許多不需要的東西。」
到了大理之後,沒有琳琅滿目的商店,物質需求被降到最低。麵包、果醬、酸奶都由鄰居們的作坊定時送來,於是逐漸沒有了購物的慾望。
寬寬說,我想起曾在城市最繁華街區的街燈下,看著櫥窗里昂貴美好的商品,心裏升起的是佔有的慾念,是得不到的沮喪,是要拚搏為了終有一天得到它的豪情壯志。但當你真的凝視過一輪清澈的明月,會覺得擁有的一切都是束縛啊。
人這一生,需求有度,過則成災。
物質的豐盛,並不等同於生活的富足,學會節制慾望,才能在紛繁世界守住清歡。
懂得知足常樂,保持澄明之心,才能體驗生活最純粹樸質的美。
【03】
網上曾有一個話題:有哪些人生道理是你過了很久才明白的?
有人回答說:「曾經迷失在膚淺的物慾中,沉溺於攀比和炫耀。直到走過更多的路,讀過很多的書,才真正讀懂那句,世界是自己的,與別人毫無關係。」
如今這個時代,人人都被慾望裹挾著往前走,但真正智慧的人,卻能擺脫物質的束縛,尋到心靈的自由。
錢鐘書在清華教書的時候,家裡除了一張桌子和白布墊的沙發,幾乎沒什麼傢俱。被下放改造時,除了幾張破棉被,就是滿袋子的書。晚年時錢鐘書還曾囑咐楊絳,自己去世後,不舉行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一切從簡。
對他來說,人活於世,外在的一切都不重要,唯有內在的學識,精神的富足,才是立世的根本。
有人說:「只有當一切事物回歸簡單,人才有機會思考自己的生命。」
宋代詩人林和靖,常年隱居孤山腳下,靠賣梅子維持簡單的生活。平時或駕一葉扁舟來去自如,或倚在老梅樹旁,看白鶴起舞,活得灑脫且滿足。
其實,一個人對物質的要求程度,恰恰反映他靈魂的豐盈程度。
真正通透的人,不為外物所累。
人生不是一場膚淺的狂歡,而是一種精神的修煉。
一個人放下越多,越容易獲得快樂,負累越少,就越接近幸福的本源。
極簡並不是做苦行僧,而是讓我們拒絕成為慾望的奴隸。
有節制,懂取捨,於喧囂的世間,體會自己的風清月明。
責任編輯:wendy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