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狀元是怎麼選拔出來的?(組圖)


首名武狀元是福建人薛奕,產生於宋神宗時,他後來在跟西夏作戰期間戰亡。圖為郎世寧畫阿玉錫持矛蕩寇圖。
首名武狀元是福建人薛奕,產生於宋神宗時,他後來在跟西夏作戰期間戰亡。圖為郎世寧畫阿玉錫持矛蕩寇圖。

古時的科舉分為文舉武舉,大家對於文舉是比較熟悉,但對於武舉就挺陌生的了,因此不免好奇。武舉相對於文科考試,中武舉者稱為武舉人,武舉第一則稱為武狀元。那麼,武舉都是如何選拔軍事人才的呢?此文就跟大家談一談古代的武狀元究竟是怎麼考出來的?

北京有這樣一座博物館,裡面陳列的都是古代科舉的東西。其中,有幾塊方方正正的石頭引起人們的興趣。那個石塊,就是古代武舉的考試用品--掇石。掇石有半米高,它的中間部分挖空了,方便選手抓舉。石頭上面還刻了字,包括考試的年份、石頭的重量,還有一些祝福語等。

像珍藏在博物館的清朝掇石,上面就刻有「光緒辛卯年制」及「重兩百二十斤」。石頭的正中間則刻有「得意青雲路」,這是在祝福考生能夠金榜題名。其實,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舉重的相關記載,那時候的人稱之為「翹關」或「扛鼎」。翹關,顧名思義就是把門栓給舉起來;而扛鼎就是將青銅巨鼎舉過頭顱。這兩樣東西都重達上百斤,能夠完成這個專案的都是那時候的大力士。

到了唐朝時期,舉重就成為朝廷選舉人才的專案。武則天時期,她為了讓國民能夠牢記國力的重要性,特地設立了武舉。長安二年,武則天還將「翹關」加到了武舉考試中。根據《新唐書》記載,武舉考試除了步射、馬射、馬槍、負重專案之外,還有「翹關」專案。這裡所說的「關」並非鎖住城門的門栓,而是武舉考試中特用的木棍。木棍長一丈七尺,直徑足足有三寸半。至於武舉考試的考核標準是,考生必須舉起木棍的一端,且連續舉十下。

宋朝時期,開國皇帝吸取大唐王朝滅亡的教訓,決定重視文舉,抑制武舉。他們會在武舉中加入策論,考核考生的文化水平。還有,宋朝政府取消臂力測試,改為以騎射為主。騎射所使用的弓箭,他們也會按照重量劃分等級,讓不同體重的人去參加不同等級的比賽。

宋代以前並沒有「武狀元」之設。首名武狀元是福建人薛奕,產生於宋神宗時,他後來在跟西夏作戰期間戰亡。

清朝是武舉的鼎盛時期,滿人習慣馬背上的生活,自然會特別重視武舉。
清朝是武舉的鼎盛時期,滿人習慣馬背上的生活,自然會特別重視武舉。

元朝時期,統治者不相信漢人,他們害怕漢人手裡有兵器,更害怕他們學習武藝。於是,他們乾脆將武舉給取消了,免得「養虎為患」。明朝時期,朱元璋不同意文武分途,於是,只開了文舉,而停止了武舉。直到天順八年,明朝才正式開武舉。此時武舉的考核重點是弓箭、馬匹,同時還有策論。萬曆年間,國家的邊境屢屢響起警報,朝廷這才加強武舉,希望能夠選舉合適的人才送往前線。

到了崇禎四年,朝廷再次將舉重專案新增到武舉考試中。這次的舉重不再是舉木棍,而且舉刀石。這其中,刀的重量有三個等級,分別是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石的重量則有「兩百斤、兩百五十斤、三百斤」三個等級。除此之外,還包括了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營陣、地雷、火藥、戰車;兵法、天文、地理。

清朝是武舉的鼎盛時期,滿人習慣馬背上的生活,自然會特別重視武舉。《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記載,清朝的武舉分為三場考試,第一場是考核騎馬射箭,第二場是考核技勇,第三場是考核兵法。「技勇」包括拉弓、舞刀弄槍、舉重,這都是考驗臂力的。

前面提到,刀、石均分為三個等級,而弓也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八十斤、一百斤和一百二十斤。考核過程中,考官對於考生的動作有明確的要求,即「弓必三次開滿,刀必前後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國家軍隊的人才需求並不全靠武舉來滿足,且武舉出身的官員並不如文舉出身的官員那麼受到重視。

歷史上的名將,幾乎很少是武舉出身的,比較有名的包括唐代郭子儀、北宋徐徽言、明代戚繼光、吳三桂、馬世龍等;而歷史上有名的文官,大部分都是科舉出身的。武舉的稱謂跟文舉是一樣的,比如:武秀才、武舉人、武狀元等。清朝時期,武舉是每三年舉辦一次,時間上跟文舉是相同的。考生需要先通過地方的考核,獲得武舉資格後才能參加鄉試;順利通過鄉試之人就能成為「武舉人」。

這些武舉人還可以參加更高級別的考試,比如:會試、殿試。考生如果能夠獲得會試三甲,則可以被朝廷授予官職。《清史稿》記載:「一甲進士授副將、參將、遊擊,二、三甲進士授守備、署守備。」不過,武舉始終不是軍官的「正途」出身,只能算「雜途」出身,他們的官場生涯也不會像行伍出身的軍官那麼順利。據相關史料記載,國家的軍官中,超過百分之七十是行伍出身。

帶兵打戰的將軍,更重要的是能夠精通兵法,能夠運籌帷幄。圖為郎世寧繪製的允禮像。
帶兵打戰的將軍,更重要的是能夠精通兵法,能夠運籌帷幄。圖為郎世寧繪製的允禮像。(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公有領域)

為什麼會這樣呢?

武舉考核中偏重於武藝,而忽視了謀略。而帶兵打戰的將軍,更重要的是能夠精通兵法,能夠運籌帷幄。顯然,武舉出身的軍官往往達不到這個要求。所以,當時社會紛紛指出武舉的弊端,認為它只能選出士卒,而選不出將帥。清朝末期,西方先進的熱武器讓手持冷武器的清兵震驚了,國民這才發覺國家強調的武藝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於是,很多人站出來要求廢除武舉。

據《清朝續文獻通考》中介紹,光緒二十七年,皇帝下旨:「謂武科一途,本因前明舊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習原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自應設法變通,力求實際,嗣後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會試,著即一律永遠停止。」

這樣,武舉就消失了,再也不會出現了。



責任編輯:隅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