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燈節的起源 與一般認知大不同(組圖)

作者:盧乙欣 發表:2022-02-17 0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特大

清代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人物集聚品評各色燈具
清代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人物集聚品評各色燈具。

元宵節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之名的由來,全因其節慶活動是在一年的第一個月的十五日夜(宵)舉行相關,其又稱為「燈節」、「元夕」、「燈夕」、「元夜」等,而道教稱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並將這三日合稱為「三元」。

唐周昉畫人物-正月十五日為元宵,舊俗是夜張燈為戲,所以也稱為燈節,本卷正描繪此一時節。畫中三位女子合奏之場景,撲向母親懷抱的孩童,及桌上的跑馬燈與地上的大象花燈等細節。
唐周昉畫人物──正月十五日為元宵,舊俗是夜張燈為戲,又稱為燈節,本卷正描繪此時節。畫中3位女子合奏之場景,撲向母親懷抱的孩童,及桌上的跑馬燈、地上的大象花燈等細節。

元宵節始於漢代

雖然關於元宵節起源的說法不一,但一般認為始於漢代。《史記・封禪書》載:「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漢武帝許之。《史記・樂書》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太一」,又稱「泰一」、「泰乙」、「太乙」,是最尊貴的神,地位更勝五帝。一次,漢武帝久病不癒,在向太一祈禱後逐漸痊癒,至此往後,每每對太一神虔誠下拜,無論征伐南越、冬至等日子,均不忘誠心祭太一。

另傳漢文帝、漢明帝與元宵節亦有淵源。《西域記》載:印度摩喝陁國於正月十五僧徒俗眾雲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漢明帝為弘揚佛法,敕令皇宮與寺院於正月十五「燃燈表佛」。因此,融合了佛道文化的元宵節是由宮廷逐漸傳至民間的,且因在位者的重視,致使民間效法。當時漢代的社會管理漸趨嚴格,如西都城安城實行「宵禁」,由執金吾負責站崗執勤,禁止民眾夜行。但皇帝為了倡導元宵節習俗,特許正月十五解禁,百姓可踏月賞燈。《漢書》有載:「執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許弛禁,謂之『放夜』。」

可惜,漢代之後,出現數百年的動盪,民不聊生,直至亂象結束,天下一統,社會才漸轉平穩,元夕等節慶活動才又恢復如昔。不過,這並非意謂在迎來讓元宵節大放光彩的隋唐之前,宮廷不流行觀燈。南北朝時期的在位者亦盛行此道。奢侈無度、罔顧朝政的陳後主陳叔寶就透過《宴光璧殿詠遙山燈》一詩,直截描繪「如月」、「疑星」的山燈,不只將園中鶴照耀地更加彩麗,還驚起池上鳧。

清黃鉞畫京輦春熙冊之九曲燈棚。畫元宵時京畿附近鄉民,以麥草禾莖捆扎出彎曲連綿三、四公里的棚架,再掛上花燈,珠燈點點燦如繁星,故稱「九曲燈棚」。
清代黃鉞畫京輦春熙冊之九曲燈棚。畫元宵時京畿附近鄉民,以麥草禾莖捆扎出彎曲連綿三、四公里的棚架,再掛上花燈,珠燈點點燦如繁星,故稱「九曲燈棚」。(圖片來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清代王圖炳書明人元夕應制詩
 清代王圖炳書明人元夕應制詩

隋唐時期

縱使元宵節俗倡盛,亦曾遭遇官員直諫力阻。被隋文帝楊堅譽為國之寶的正直官員柳彧,鑒於元宵期間「肴醑肆陳,絲竹繁會」,太過浪費鋪張,又見民眾「以穢嫚為歡娛,用鄙褻為笑樂,內外共觀,曾不相避」,且「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穢行因此而生,盜賊由斯而起」,遂上疏文帝,望「禁斷」傷害風化、實損民眾的元夕民俗活動。崇儉的文帝自當准奏,順推禁令。不過,隋文帝是否僅口頭說說、任由官員私下放水呢?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