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22-03-13 06:04:38作者:茹之
古人的「介紹」是禮儀中的一種傳話方式,而非今人認知中的居間接洽,牽合他人以互相認識。(圖片來源:看中國手繪/志清)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介紹」一詞使用的相當頻繁,一般指溝通雙方的第三者的言語或行為。但在中國古代,「介紹」是禮儀中的一種傳話方式。
古代公、侯、伯、子、男等諸侯在朝見天子,或是諸侯相互拜見之初,彼此之間是必須要有著一定的距離的,亦即為:主、賓不能夠直接對話,而是通過站立在彼此之間的人來傳話,客人一方傳話的人稱為「介」,主人一方的傳話之人則稱為「擯」。至於主、賓之間的距離,完全是依據雙方的地位來定訂。地位越尊貴的,距離自然是越遠,中間的「介」也就更多了。
《禮記・聘義》有載:「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按照「介」的級別,分為上介、承介、末介。「承介」可以是一人、三人或五人。「擯」亦是如此,也分為上擯、承擯、末擯,三人數比「介」要少。擔任「介」和 「擯」的人的身分也不同,通常「上擯」和「上介」為卿,「承擯」和「承介」為大夫,「末擯」和「末介」為士。
在雙方見面時,介、擯出列。來訪者將要對拜訪者所說的話告訴「介」,依次通過上介、承介、末介傳達給對方的上擯,上擯再經承擯、末擯傳給主人。主人的會話依照相反的順序傳達給來訪者。
或許在現代人來看,古人如此煩瑣的禮節有些小題大做。但是古人卻認為,「禮」為社會一切活動的準則,是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禮記・聘義》記載:「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值得尊重的人,不敢直接與其對話,而是通過擯、介傳命的方式來表達敬重的心意。這裡的「紹」是繼續、承接的意思。現代漢語中的「介紹」一詞正源自於此。
儘管當今社會的人們不可能再恢復古人的諸多禮儀,但學習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對於道德日趨淪喪的社會是大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