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3日,烏克蘭一處軍事訓練基地被多枚俄羅斯導彈擊中,造成35人死134人傷。(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3月14日讯】(看中國記者肖然編譯/綜合報導)3月13日(週日)稍早,俄羅斯在距離北約成員國波蘭邊境僅約10英里的烏克蘭軍事基地發動空,襲,造成35死134傷。美國警告俄羅斯若北約盟國受到攻擊,北約將作出回應。美國人、時代雜誌記者雷諾 (Brent Renaud) 週日在基輔附近被俄軍殺害。另外,俄烏代表擬在14日進行第四次談判。
福克斯新聞報導,五角大樓新聞秘書柯比周日表示,俄羅斯似乎正在“擴大其目標範圍”,空襲正逐漸接近北約東翼的起點-波蘭邊境。柯比說,這是過去數日俄羅斯對烏克蘭西部軍事設施和機場的第三次空襲。
華爾街日報報導,八枚導彈擊中了位於亞沃裡夫的設施,上個月美國國民警衛隊還在該基地訓練烏克蘭軍隊。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週日在CBS「Face the Nation」節目中警告,如果俄羅斯襲擊北約成員國波蘭,北約勢必作出反應。
烏克蘭軍方週日在利沃夫舉行的簡報會上說,駐紮在俄羅斯省城市薩拉托夫的一架俄羅斯轟炸機從黑海上空發射了導彈。烏克蘭的防空系統摧毀了其中的大部分,但還是八枚火箭擊中了烏克蘭軍事基地。
襲擊如此靠近波蘭邊境也突顯數十萬難民使用該走廊逃離面臨潛在風險。聯合國統計,約260萬人(兒童約佔一半)逃離烏克蘭前往波蘭等鄰國。
美國及其歐洲盟國向烏克蘭提供的軍備(尤其是反坦克和防空武器),在阻止俄羅斯地面部隊前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俄羅斯地面部隊在試圖對烏克蘭進行大範圍包圍時在北部傷亡慘重。
儘管俄羅斯在基輔附近的地面部隊面臨挫折,莫斯科至此已展示了其轟炸全國目標的能力。
週日早上,俄導彈還擊中了烏西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市附近的機場,這是自入侵開始以來對該市的第三次襲擊。當局說,星期六,巡航導彈猛烈撞擊基輔以南的一個機場,點燃了一個石油碼頭和一個彈藥庫。
戰爭初期,北約盟國公開公布向烏克蘭運送的武器。捷克和波蘭在第一週分別在臉書和推特上分享了武器交付消息。武器仍不斷流入烏克蘭,但盟國已變得更加謹慎。週六,來自北約盟國的至少七架軍用貨機降落在波蘭南部的一個小型機場熱舒夫,該機場已成為向烏克蘭運送物資的中轉站。
美國副總統哈里斯週四訪問波蘭時表示:「我們每天都在進行援助交付,特別是有關反坦克和防禦系統...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要有需要就不會停止。」
一位白宮官員告訴華爾街日報,拜登週六授權向烏克蘭提供2億美元的新安全援助,使今年美國對烏安全援助總額達到12億。
週六,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裡亞布科夫表示,莫斯科將向烏克蘭運送武器視為合法的軍事目標。
俄羅斯週日瞄準的軍事基地位於波蘭和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之間的一條通道附近,利沃夫一直是主要的後勤樞紐。
2月中旬,當白宮警告即將入侵烏克蘭時,美國訓練團從基地撤離。在該基地,烏克蘭軍隊正在接受使用美國提供的標槍反坦克武器系統的訓練,這是一種對抗俄羅斯裝甲的有效武器。
羅斯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週日表示,2月24日以來,共99架軍用飛機和128架烏克蘭軍用無人機被摧毀,近3,700處烏克蘭軍事基礎設施停止運作,約1,200輛坦克和其他裝甲戰車被摧毀。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週六的新聞會上表示,俄軍可以佔領該國的大部分地區,但抗議者已經在被佔領的城市準備進行抵抗。
在週六早些時候發布的另一段視頻講話中,澤連斯基先生譴責他所說的俄羅斯軍隊綁架了南部城市梅利托波爾市的市長,他拒絕與佔領軍合作,並繼續在他的辦公室展示烏克蘭國旗.
俄烏14日將進行第四次談判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顧問波多利亞克13日在推特上表示,俄羅斯和烏克蘭將於週一舉行第四次「談判會議」。
「談判以視頻會議的形式不間斷地進行,」波多利亞克發推說,「工作組不斷運作。大量問題需要不斷關注。」
本週早些時候,烏俄官員在白俄舉行的第三輪面對面會談並未就停火達成協議,僅同意設立人道走廊疏散難民。
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週日告訴福克斯,西方的前所未有的製裁可能正迫使普京進入談判桌。 「我們看到了一些願意進行真正認真談判的跡象。」她說。
波多利亞克表示,俄羅斯「正在認真聽取我們的建議」,烏克蘭的要求是結束戰爭和撤出俄軍。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週一曾表示,如果烏克蘭滿足一系列要求,包括承認克里米亞為俄羅斯領土,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分離主義地區為獨立國家,俄羅斯將「立即」停戰。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