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對他的總結是:「凡在相位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一代奸臣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奸臣」是李林甫在歷史上的定位,《資治通鑑》對他的總結是:「凡在相位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但是這樣一個奸臣為什麼是玄宗時期在位最久的宰相呢?曾經有位大臣提出這個疑惑,玄宗沉默不應。
《唐六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要了解唐朝的制度無疑以此書為要,而這部法典卻是由李林甫主持編撰的。在丁俊博士重新解讀《唐六典》後,發現李林甫竟有著務實的行政能力和制度創新的才智,他在任相初期所展開的一系列制度改革,為開元盛世的到來打下了穩定的基礎。
對於李林甫的才能,即便是對他諸多批評的《舊唐書》也不得不予以承認。書中記載:「宰相用事之盛,開元以外,未有其比。然每事多慎,調理眾務,增修綱紀,中外遷出,皆有恆度。」可見他思維縝密,處事謹慎,於是我們多少可以理解為何玄宗以「沉默不應」回答長期重用李林甫的問題。
有治事之能為何落得歷史惡評
由於妒嫉心以及對權力的執著,許多與李林甫同朝為官的同事都慘遭他的毒手。據《資治通鑑》記載,凡朝中百官有聲望或功業超過自己者,或是受玄宗寵信,權勢將逼迫自己者,李林甫定會設計除掉他們。尤其是因文學才能而進官的士人,更受李林甫的妒恨;表面上和善的對待他們,暗中卻陰謀陷害,於是被世人控訴「口蜜腹劍」、「妒賢嫉能」。
一天李林甫的兒子李岫對著他說:「您久為宰相,樹敵太多,怨仇滿天下,如果一朝禍至,要落得像一般民夫一樣,恐怕也是不能了。」李林甫聽後說道:「勢已至此,有什麼辦法呢!」
被妒嫉心燃燒殆盡的國運
妒嫉心一旦炙熱起來,就注定有悲慘的下場。李林甫死後被他的政敵誣告生前謀逆,於是玄宗下令削去他的官爵,改以一般平民的禮儀下葬;他的子孫中有官職者全都被罷免、流放,除了隨身的衣物和吃食,其餘財產全數沒收。
李林甫死後不到3年爆發安史之亂,終結了大唐盛世,他是否是這場內亂的主因,學界有不同的聲音;但是一個刀光劍影的廟堂,絕對是社會動盪的溫床,在這一點上,高居上位而又妒嫉充斥的李林甫就難辭其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