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能夠對病患產生如同鎮靜劑的奇效。(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你是否在接受大大小小的手術時,曾經施打鎮靜劑平穩情緒呢?愛荷華州立大學的麻醉專家曾進行以催眠代替鎮靜劑的實驗,取得的成效意外地良好,並且與病患本身的狀況有高度的關聯。
催眠
催眠是一種人類的身心狀態,與注意力集中、外圍意識降低、心理暗示反應增強有關。
通過催眠引導能夠使當事人的注意力與專注力提升,並對心理暗示有所反應。被「改變狀態理論」認為是一種改變的心智或恍惚狀態,而「非狀態理論」則認為催眠是一種安慰劑效應。當用於治療行為時,被稱為「催眠療法」,是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與醫療的重要方法之一。
催眠代替鎮靜劑的奇效
正常來說,除非別無他法,否則手術過程會盡量避免對病患實施全身性麻醉,僅僅針對手術影響的部位施打局部性麻醉,一般人最容易遇到的可能像是牙醫的抽神經或是拔牙齒時施打的麻醉。由於此時病患的意識仍保持清醒,清楚感受到手術過程的一舉一動。隨著醫療器具的聲響,可能會讓有些人感到非常緊張或是害怕,有時甚至會做出影響手術進行的行為,延誤療程的進度。此時醫師會給予有需要的病患使用鎮定劑,但這類的藥物可能會出現嗜睡、疲倦、頭暈、視力模糊等副作用,因此如果出現沒有副作用,亦或是影響較小的醫療方法,那不免將成為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
2003年2月6日,愛荷華州立大學的新聞公布了一項有關催眠代替鎮靜劑的研究報告,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嘗試使用催眠手法在手術療程中做為鎮靜劑的替代品,從他們的研究結果中發現催眠所產生的成效非常良好,這個結果令人意想不到。愛荷華州立大學的麻醉專家斯庫而茨•斯圖布納教授希望能以催眠術的方式,讓手術中的病患情緒平靜下來,取代以往所使用的鎮靜劑。與鎮靜劑相比,相較沒有副作用的催眠臨床實驗是非常好的替代選擇,也不須擔心鎮靜劑對病患可能造成的後續影響。
斯圖布納教授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如果病患本身對於催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並且本身願意接受催眠,那催眠從其身上產生的成效將非常好。反之,對於那些不瞭解催眠,同時身患急症到急診室就醫的病患則成效欠佳。研究中的12名急診病患,僅有2人能夠在手術過程中成功催眠,2名病患本身都有接觸瑜珈或是與其相似的運動經歷。
雖然催眠彷彿是外在因素引導所致,但醫師強調臨床催眠並非醫師能夠支配病患去做甚麼事,而是當事人自己達成的。不論施加催眠的醫師技術再怎麼高明,都需要病患本身驅使自己進入不被外在事物驚嚇的「入靜」狀態,如果病患本人不瞭解、不相信,或是陷入極度緊張的精神狀態,都無法讓催眠使自身的心境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