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具有經商天賦與優勢。(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端木賜,衛國人,字子貢,他是孔子十大弟子中極不尋常的一個。他是一個全才,既是一個飽學的儒士,又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縱橫天下的外交家,還是一個富可敵國的成功商人。子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儒商,被譽為儒商鼻祖。
子貢還擔任魯、衛之相。這位亦儒亦商亦官的子貢跟列國國君交往,乘坐的是非常氣派的駟馬高車,他還攜帶厚禮以饋贈諸侯。子貢所到之處,國君都對他尊敬有加,與他只行賓主之禮,不行君臣之禮。
子貢有經商的優勢和天賦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性格爽快活潑,口才超群,既機敏善辯,又靈透通達,交遊廣闊,對經商具有先天優勢。
加之子貢的故鄉是殷商的四代陪都朝歌,商業氛圍濃厚,他本人也出生於商人家庭,對經商極具天賦。子貢認為:有美玉在櫃子裡,等到價錢合適就要售出,而非永遠貯藏。他認為商品價格的高低取決於供求關係,並提出了「物以稀為貴」的理論。
周遊列國也是行商之旅
相傳子貢十七歲拜師孔子,二十多歲繼承家業。他跟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也在經商。他注意瞭解各國的內政外交、風土人情、市場行情,隨時令變化和市場供需狀況的不同,人棄我取,賤入貴出,獲利豐厚。
比如,有一年冬天,子貢獲知吳國將出兵遠征齊國。料定吳王夫差一定會在全國強征絲綿,以供軍隊禦寒,這樣就會造成民間絲綿緊缺,於是趕緊安排人力到魯國各地採購,然後快車運往吳國。此時,果不其然,吳國百姓正衣著單薄,在嚴寒中煎熬。子貢的絲綿一到,立刻被搶購一空,子貢也因此發了一筆大財。
孔子對子貢有「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的評價,意思是說子貢不安於做官而去經商,每次都能準確預測市場行情。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子貢在孔子那裡學習,離開後到衛國做官,又在曹國和魯國之間經商。
子貢從孔子那裡學到了什麼?
如果子貢沒有師從孔子,憑著他的天賦,相信也是一個不錯的商人,但是肯定不會取得那麼大的成就。那麼孔子教給他什麼密鑰,使他這麼出色與成功?
《論語》記述了孔子與門徒的答問,其中以子貢與孔子的對話最多。子貢善於從提問中學習,並舉一反三,步步深入,讓孔子有機會多層面地給出解釋。兩人的精彩對答,處處閃現惠及後人的智慧光彩。
一次,子貢問及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答:「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贏得百姓信賴,如此而已。」
子貢問:「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這三項應先去掉哪一項?」
孔子答:「去掉軍備。」
當子貢再問如果得再去掉一項,應該要去掉哪一項。這次,孔子回答說:「去掉糧食吧,自古以來人終究是要死的,如果沒有百姓的信任,那麼國家就站立不住了。」
治理國家是持如此道理,子貢從中領悟到,經商同樣如此,「信」是最重要的講究因素。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孔子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子貢這個人優點很多,但也有缺點,子貢「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因此在《論語》中,孔子三次提醒他要「恕」。
對子貢來說,儒家思想是真正融匯於心,並指導行動的為人處世的準則。子貢以禮待人,謹守信義,重視信譽,從不損人利己,提供值得信賴的商品、適度地賺取利益,他以「和為貴」、廣交朋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富有之人的道德境界
成為巨富的子貢,可能意識到金錢對人的影響,又向孔子請教了一個重要問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意思是,一個人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縱,這樣是不是就足夠了?
孔子則對他提出進一步的期望,說:「還可以,但貧窮而快樂,富貴而懂得禮儀是更好的。」
子貢又有所悟,再次發問,是不是就像不停地打磨玉石一樣,君子也要不斷地提升道德境界?孔子見他有如此悟性,高興地說:「這樣,我就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
有人認為,子貢做學問、從政、經商都很成功,是孔子的弟子中學以致用的典範,而他的這一番作為,如同「以身證道」,證明了儒家「仁」的思想精髓對做人、治國、經商等方方面面的實際的指導作用。
說實在話,真正能把儒家「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好好地領會、認真地實踐,並不斷像打磨玉石一樣,不斷提升道德境界,這樣的商人怎麼會不讓人尊敬與信賴呀,又怎麼會不成功呢!因此,後人把能夠向子貢看齊的誠信商人,褒揚為有「端木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