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與蔡英文(圖片來源:Chien Chih-Hung)
【看中國2022年8月16日訊】2017年9月,我寫了《說說蝴蝶效應》。2018年10月,我又寫了《蝴蝶效應的本質特徵》。這一次,是《佩洛西訪臺引發蝴蝶效應》一文觸發我動筆寫作《三議蝴蝶效應》。
在諸多物理學效應之中,霍爾效應、霍金效應和卡西米爾效應等,普羅大眾很可能對其聞所未聞。但蝴蝶效應、多普勒效應和光電效應,則是知名度頗高的三大物理學效應。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在這三大效應中,略具詩情畫意的蝴蝶效應常常被想當然地外推到其它領域之中,並一再被人誤識和誤用。蝴蝶效應說的是怎麼一回事呢?該效應是指:就混沌系統——對初始值高度敏感的非線性系統——而言,初始條件極為細微的變動能導致系統行為出現無法預估的巨大變化。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茨對上述效應的形象化表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對蝴蝶效應,我有自己的一些延伸性理解:在計算機模擬過程中,人們或許有望能找到某一初始條件的細微變動,正是事後引發系統出現無法預估的巨大變化的原因。但在現實世界中,引發蝴蝶效應的系統初始條件細微變動之具象,人們既事先不能預判,事後也無法確認。例如,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無數蝴蝶中的某只蝴蝶,它在兩週前到底扇動翅膀沒有?又到底扇了幾下?對此,人們事先完全不能預判,事後亦根本無法確認。
由此易知,佩洛西訪臺與蝴蝶效應乃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
佩洛西訪臺,牽動了億萬人的神經——既牽動了希望她嚇尿了不敢去者的神經,也牽動了要「伴飛」或「擊落」其座機者的神經;當然亦牽動了盼望她能如願以償者的神經。美國第三號政治人物佩洛西訪臺,是舉世矚目的重要事件,絕非事先不可預判、事後無法確認的細微小事一樁。這一條,就與蝴蝶效應完全對不上號。
佩洛西訪臺,將促發其它國家議員團或官方代表團的隨之訪臺——這一彰顯因果關係的後續效應,決不是人們事先根本無法預估的。事實上,佩洛西自己就說過:「就我們這次訪問而言,如果它能鼓勵其他人也來訪,我當然是希望如此。」因此,佩洛西訪臺之後續效應這一條,也與蝴蝶效應完全對不上號。
緊隨佩洛西之後,立陶宛官方代表團就去了。8月14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委員、馬薩諸塞州民主黨籍參議員Ed Markey率領的兩黨國會代表團抵達臺灣訪問。而德國議員團將於今年10月訪臺。印度多位議員也已宣稱,要搶在英國前面赴臺訪問。據英國《衛報》報導,英國議會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計畫於今年晚些時候訪問臺灣,時間可能定在今年11月或12月……。
佩洛西訪臺引發其它國家議員團的跟風,其實可用一句話來加以描述:佩洛西蹚了路,別人眾起效仿——如此簡單,如此淺顯,與蝴蝶效應乃風馬牛不相及也。
臺灣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李其澤曾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獲政治學博士學位,其研究領域涵蓋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專題研究、國際政治與現勢、全球治理等。這位不懂蝴蝶效應的李博士在接受中評社採訪時,把佩洛西訪臺事件說成是蝴蝶效應之體現——這是對蝴蝶效應誤識與誤用的一個最新例證。李副教授的說法曝光之後,只見有人首肯而未見有人指謬,可知世人對蝴蝶效應的糊塗認識已經到了相當不堪的地步。
無巧不成書。在這篇小文成稿之時,我又看到一位朋友痛批司馬南的如下橋段:「抹黑聯想,妖魔化民營企業,引發中小企業躺平的蝴蝶效應,加大年輕人的就業壓力。」這位還算懂點物理學的朋友,顯然也沒弄明白什麼是蝴蝶效應。無疑,司馬南對聯想的發難,不管是對是錯,都像他2012年春節在美國機場被扶梯和豎牆夾住頭一樣,決不是一件極其細微、不可確認的蠅頭蝶翅小事。因此,司馬夾頭的發難所引發的效應,不管是真是假、是大是小,自然都與蝴蝶效應根本扯不上邊。
基於我對蝴蝶效應的認知,我願坦率地向世人提出一個建議:在物理學領域之外,請慎用「蝴蝶效應」這個美麗的詞彙。事不過三。關於蝴蝶效應,這是我寫的第三篇文章,也是最後一篇文章。
来源:自由亞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