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標籤衣服成品上的中國製造標籤(JOHANNES EISELE/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9月21日讯】新冠疫情、俄烏戰爭以及亞洲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衝擊,促使延續幾十年的快速全球化進程暫停,西方關鍵製造環節紛紛遷回國內,與中國逐步脫鉤。
儘管不太可能與中國完全「脫鉤」,但可以預見,供應鏈的一體化程度將下降,企業和消費者以及長期通脹預期都會受到波及。
歐洲正在擬議兩項法律。上週三,歐盟提議禁止使用強迫勞動製造的產品,外界認為顯然是針對中國新疆地區。歐洲的提案不像美國同類法律一樣嚴格。6月開始實施的美國「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規定,進口商需舉證來自新疆的產品沒有使用強迫勞動,門檻很高。歐盟的提案是在調查結束後才會禁產品。不過,提案需要得到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的批准,內容或許發生變化。
雖然歐盟的提案還要幾年才能成為立法,但企業現在可能就需要開始重新評估供應鏈。《華爾街日報》認為,實施相關法律在中國主導的光伏供應鏈可能會面臨挑戰。新疆是太陽能電池的重要前驅體多晶硅的主要產區。
歐洲正是中國光伏出口的最大市場。摩根斯坦利數據顯示,2021年前半年,中國對歐洲的光伏組件出口增長了137%。
歐洲的另一項提案試圖如獲得通過,將加快多晶硅、鋰和其他對綠色能源應用至關重要的礦物的本地生產、加工和回收。另外,歐洲因過度依賴俄羅斯油氣而陷入能源危機,是又一個促進能源本地化因素。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近日表示,中國加工了近90%的稀土和60%的鋰,而鋰和稀土的重要性很快就會超過石油天然氣。
美國近期也採取了類似措施,包括8月通過的醫療、氣候和稅法鼓勵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等清潔能源產品在國內製造,拜登也簽發行政令支持半導體和生物技術相關製造回到美國,估計這個過程將耗時數年。因供應鏈不可能全部移回美國,越南和墨西哥等與美國和歐洲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可能成為重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