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9月28日訊】西方各國數月來關注中國是否支持俄羅斯,完全忘記關注中俄進一步深化的能源合作,對世界能源市場的重組產生的深遠影響。結合歐洲工業因能源短缺價格高昂不停關閉破產這一事實,必須承認世界進入市場重新分割時期,這種市場分割最後必對政治陣營的重組產生影響。
歐洲因能源短缺經歷去工業化的至暗時刻
中俄兩國的能源合作已經讓西方媒體驚呼:《另開油管俄羅斯將給歐洲的天然氣輸送到中國去》。這一驚呼並非小題大作,而是歐洲此刻正在經歷能源危機引發的嚴重的去工業化。
9月19日,《紐約時報》在《「嚴重」的能源法案迫使歐洲的工廠陷入黑暗》一文中述及這一慘況,其中引述歐洲有色金屬行業協會(Eurometaux)稱,由於能源賬單暴漲,歐洲一半的鋁和鋅生產已經停擺,諸如紙張、肥料和其他產品的製造商已宣布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這些原材料依賴天然氣和電力,可轉化為汽車車門、紙箱等產品。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 Mittal)是歐洲最大的鋼鐵製造商,該公司在德國的高爐正處於閑置狀態;全球鋁製品生產商美國鋁業公司(Alcoa),已將其挪威冶煉廠的產量削減三分之一;在荷蘭,全球最大鋅生產商Nyrstar也暫停生產。就連廁紙生產,也未能倖免。在德國,最大的衛生紙製造商之一Hakle也宣布,由於「歷史性的能源危機」,該公司已陷入破產的境地。
俄烏戰爭開始之後,中國、印度等國購買的俄羅斯天然氣,確實是俄羅斯原來供給歐洲各國的那部分。9月15日,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Alexander Novak)接受俄羅斯電視臺Rossiya-1訪問時,被問到俄國會否以通往亞洲的西伯利亞之力2號(Force Siberia 2,2024年動工)取代通往歐洲的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線時,他直接回答「會這樣做」。諾瓦克還表示,俄羅斯2022年對歐盟的天然氣出口「會減少約500億立方公尺」,與此同時,通往中國東北的西伯利亞之力1號(Force Siberia 1),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如今將增加輸氣量達每年200億立方公尺。
歐洲的石油主要依賴中東國家,中東地區向來被稱為「歐洲之燈」。德國長年支持的北溪2號被美國視為眼中釘,在俄國2月入侵烏克蘭後已在壓力下割捨。此時,為了保障供應,歐洲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新的「氣源」,非洲成為「首選目標」。
非洲能源是遠景難解近日之渴
非洲能夠滿足歐盟天然氣的需要嗎?
根據睿咨得能源的統計數據,過去10年間,非洲雖然也一直向歐洲出口天然氣,但年均出口量僅佔到歐洲天然氣進口總量的18%,相比俄羅斯天然氣62%的佔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非洲雖然坐擁海量天然氣儲藏,多年來一直被視為「高風險」區域,項目開發進程緩慢。以阿爾及利亞為例,據《衛報》報導,2015年-2019年期間,阿爾及利亞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在天然氣領域的投資僅為220億美元,申請的31個油氣項目中更是只有4個獲得開發許可。
睿咨得能源在其報告中指出,開發成本高昂、融資困難、當地政局不穩等因素,是「拖累」非洲天然氣開發的主要原因。另外,非洲多國缺乏輸氣管道、LNG終端等相關基礎設施,也將成為影響非洲天然氣大規模增產的主要障礙。
就算一切按照歐盟的計畫走,等待運輸問題解決的這段時期,歐盟因能源短缺,面臨「去工業化」的困難時期。早在8月31日,德國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表示,近幾個月來,工業界通過改用石油等替代燃料,提高流程效率並減少產量等方式,努力減少天然氣消耗,但一些公司還是「完全停產」,「這可能意味著相關行業不僅在重組,而且正在經歷破裂——一種結構性破裂,一種在巨大壓力下發生的破裂。」
瑞信集團全球短期利率策略分析師Zoltan Pozsar說,當前歐洲正面臨由過度金融槓桿引發的「明斯基時刻」: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當前歐洲正暴露在過度的經營槓桿之中:在德國,2萬億美元的經濟附加值取決於來自價值200億美元的俄羅斯天然氣,這是100倍的槓桿——比雷曼兄弟破產時的槓桿水平要高得多。
中俄能源合作:全球化從此成為雙中心運行
自從中國在200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以來,對能源安全的考慮一直放在經濟安全首位。與美國交惡之後更是如此。
BP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俄羅斯的油氣煤儲量都居世界前列:天然氣探明儲量佔全球儲量的20%,位居全球榜首;煤炭探明儲量佔全球儲量的15%左右,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石油探明儲量佔世界總量的6.2%,居全球第六位。在生產方面,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第六大產煤國。在出口方面,俄羅斯是全球第一大天然氣出口國、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和第三大煤炭出口國——這些數據,勢必使中國將俄羅斯當作能源安全持續性保障的一個重要來源。
中國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全球佔比超過26%,總體對外依賴度已經從2000年的5.71%快速上升至2020年的18.07%。其中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賴度分別在70%和40%以上。在21世紀初期,中國對於中東地區油氣有較大依賴,但後來意識到該地區存在難以控制的軍事和安全風險,這種高度不安全感讓中國意識到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於是全世界範圍內尋找能源。從2004年開建中國-哈薩克斯坦輸油管道至今,中國已與周邊國家合作,建成了包括中國-中亞油氣管道、中俄輸油管道、「西伯利亞之力」輸氣管道、中緬油氣管道在內的多條陸上油氣管道。中國已經形成海上、東北方向(指中俄油氣管道)、西北方向(指中國-中亞油氣管道)和西南方向(指中緬油氣管道)四大能源戰略通道。
從2014年開始的中國能源安全調整,對中國確實有利。2014年,向中國出口原油的主要國家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安哥拉、俄羅斯聯邦、阿曼、伊拉克和伊朗等六個國家,佔進口總量的68%。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22個國家,前四位依次為卡達、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到2021年,中國進口原油共51298萬噸,前十名當中居首位的是沙烏地阿拉伯(佔中國當年原油進口總額的17%)。其次是俄羅斯(15.5%)。第三為伊拉克(11.1%)。第四名:阿曼(8.7%)。這四國總量約佔原油進口量的50%以上,沒有一個國家與美國是友好國家。天然氣的供應國也有很大變化,2022年前五個月的數據顯示,中國自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佔比大幅增加,自美國進口的天然氣佔比大幅下降。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緬甸是主要進口國家。其中,俄羅斯向中國輸送的管道氣量在不斷增加。
直到俄烏戰爭發生之前,全球化-大重置(全球化2.0版)都是以美歐西方同盟為中心,其他的國家無論政治還是經濟,基本都圍繞美歐運行,中國在政治上不足以形成一極。目前俄烏戰爭還未結束,但世界多極化趨勢已經非常明顯,這一多極化的基礎就是圍繞能源,世界重組經濟併進行市場分割。僅從能源供給來說,歐洲將自身置於巨大的不穩定當中並引起去工業化過程;中國則因苦心經營多年,現處於相對安全位置。
就在本文寫作之時,筆者看到美國彭博一條最新消息:歐盟剛發布新的指導意見,稱現在允許將煤炭和化肥轉移到歐盟以外的國家,理由是能源安全問題。此舉導致保險和航運市場懷疑歐盟石油制裁的關鍵部分是否也可能被淡化。
来源:博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