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巧於隱喻,以一座朽壞難修的大宅比喻當政者行將崩潰的政治局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編者按】劉基(劉伯溫),是大明朝的開國軍師,也是一流的預言家。除此之外,他還是講寓言的高手,其著作《郁離子》講述了近180篇寓言故事。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成盛世文明之治」,意謂天下後世若能採用書中的主張,必能使國家達到昌盛文明的境地。《郁離子》中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構思精巧,意蘊深刻,令人耳目一新。現在給大家分享《郁離子》中一則名為《魯般》的故事,列述於下:
魯般
郁離子來到集市上,看見一座破舊敗落的宅子,就哭了起來。哭聲如此悲慟,令旁人也覺得心酸。有人問他:「這破宅子還可以修補嗎?」
郁離子回答說:「如果有魯般(又稱魯班),王爾(另作王繭,魯班的徒弟)那樣的能工巧匠是可以修好的。可惜的是,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工匠了,我們還能和誰去商量,修繕這座房子呢?
我聽說房屋壞了,但如果房子的正梁還沒有變形,那房子還是可以修復的。可如今這座房子的大樑都腐朽斷折了,用手一碰,它就會全部垮塌,已經到了不可觸動地步,還不如暫且讓它維持原狀,那些屋脊上還沒朽爛的方木椽子還能有所倚附,勉強支撐一下,以等待能夠修理的工匠到來。
如果現在一動,那座房子就會徹底被摧毀了,人家必會將房子倒塌的責任都歸咎於修繕者身上,承擔不起啊!
況且修理房屋一定要更換新的材料,剔除所有被蛀蟲腐蝕的部分,而那些外表完好但裡面已經潰爛的木料,全部都要廢除。不能捆起椽子當楹柱使用,也不能砍了柱子當椽子用。
選取材料時,只求質地精良的,而不管它的產地。楓、楠、松、橋、櫧、柞、檀等樹木,無所不取。大的材料用做棟樑,小的材料用做小木樁和斗拱,彎曲的做柱上的橫木,直的做成楹柱,長的做成屋椽,短的做成樑上的短柱,只要不是空心並且潮溼腐爛的木材,都有可用之處。
如今醫巫閭山(位於中國遼寧)上的大樹都被砍光了,建造房屋的圓規、方矩的大小尺寸沒有固定的標準,工匠失去他們的尺度(標準),同樣是使用斧、鋸、刀、鑿這些工具,工匠卻不知如何裁截木料,甚至把桂、樟、柟、櫨等上好的木材,劈成柴火來用,這樣即便有魯般、王爾這樣的巧匠,也難以施展他們的技巧,更何況現在沒有他們這樣的人呢?看到這種情形,叫我怎能不感到哀傷呢?」
工匠們必須善於識材、合理用材,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劉伯溫在《魯般》一文中,巧於隱喻,以一座朽壞難修的大宅比喻當政者行將崩潰的政治局面,那搖搖欲墜的「壞宅」,正是統治者即將垮台的寫照。 他以修宅一事告誡後世,當國家權力階層腐朽時,若不去邪扶正,終究是治不了根本。
國無棟樑,大宅將傾。 要使房屋堅固,用才需具匠心。 劉伯溫以「大宅」比喻國家,以木材喻人才,提出用賢使能要據其才之大小,量才使用。 當國家處於人才凋敝、即將崩潰的困局,當政者不但沒有選拔人才的標準,甚至殘害人才,同時「大宅」內部又出現了「蛀蟲」,不斷地啃噬「木料」,如此即便有能人也無法挽救,最終就只能坐等滅亡了。
附《郁離子‧魯般》原文:
郁離子之市,見壞宅而哭之慟。或曰:「是猶可葺與?」
郁離子曰:「有魯般、王爾則可也,而今亡矣夫,誰與謀之?吾聞宅壞而棟不撓者可葺,今其棟與梁皆朽且折矣,舉之則覆,不可觸已,不如姑仍之,則甍桷之未解者猶有所附,以待能者。
苟振而摧之,將歸咎於葺者,弗可當也。況葺宅必新其材,間其蠹腐,其外完而中潰者悉屏之,不束椽以為楹,不斲柱以為椽。
其取材也,惟其良,不問其所產。楓、柟、松、栝、杉、櫧、柞、檀無所不收,大者為棟為梁,小者為杙為栭,曲者為枅,直者為楹,長者為榱,短者為梲,非空中而液身者,無所不用。
今醫閭之大木竭矣,規矩無恒,工失其度,斧鋸刀鑿,不知所裁,桂、樟、柟、櫨,剪為樵薪,雖有魯般、王爾不能輒施其巧,而況於無之乎?吾何為而不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