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疫情爆發(圖片來源:STR)
【看中國2022年11月22日訊】近日來,中國政府發出放鬆新冠清零政策的信號,這些限制措施已經嚴重損害了中國經濟。然而,專家表示,隨著新冠病例再次上升,國內外商界對中國開放的決心存疑,中國的經濟前景繼續面臨不確定性。
目前中國正遭遇範圍更廣的一波感染潮,從南到北多個省市面臨新增病例數同時爆發的局面。據中國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統計,週日(10月20日)全國報告了26824例新增病例。
過去幾天激增的病例使得地方政府加強封鎖。中國首都北京週末共報告三例死亡病例。北京市政府已經要求外地進京人員抵京後,連續三天核酸檢測呈陰性才能離開各自的住所。
河北省最大城市石家莊從週一開始實施為期五天的封鎖,而就在幾天前,該地成為中國首批大幅放寬新冠防疫規定的城市之一;南方的廣州市白雲區也在週一宣布封區五天。
最新的一波疫情可能使中國更難擺脫其近三年的新冠清零政策。中國政府在11月11日宣布放鬆一些疫情管控措施的「二十條「,被外界視為中國將走出新冠清零措施的信號,當時市場信心受到一定鼓舞。
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地緣經濟中心副主任尼爾斯·格雷厄姆(Niels Graham)表示,隨著新冠病例的攀升和地方重拾管控封鎖,中國國內外企業感到巨大的不確定性。
格雷厄姆告訴美國之音:「我們在這個週末確實看到了一種轉變,我們看到企業所相信的和實際發生的之間的差距,或者北京所暗示的和地方政府實際所做的之間的差距。」
開放前景存疑
專家表示,雖然中國政府宣布的新措施可能指向重新開放,但難點在於如何在防止新冠疫情的嚴重爆發和不施加過度限制之間取得平衡。
中國當局敦促地方避免「不負責任地放鬆」新冠清零措施,暗指中國一些地方政府在「二十條」頒布後急於放棄檢測要求,造成病例急劇上升。
中國衛健委發言人米鋒在11月18日的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並稱「要反對不負責任的態度,防止‘一放了之’」。
同時,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正在為最終的重新開放做準備。在上述同場發布會上,中國官員要求加強方艙醫院建設,並提升醫療衛生系統處理新冠危重病人的能力,表明中國正在為未來更嚴重的感染潮做準備。
中國國務院週一還下發了四份文件,對核酸檢測和風險區劃分等方面做出詳細要求,其中規定沒有發生疫情的地區不得擴大核酸檢測範圍。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哈夫鮑爾(Gary Hufbauer)表示,商界歡迎任何解封的信號,但對經濟的實際推動還要看政策的落實程度。
哈夫鮑爾說:「現在的問題是實施:有多少封鎖將被解除,在哪些地方?」
代表200多家在華經營美國企業的遊說組織「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對中國最新的放鬆政策表示歡迎,稱在華美企的經營受到新冠清零政策的嚴重干擾。
該組織發言人道格·巴裡(Doug Barry)告訴美國之音:「成員們希望當地的情況將得到改善,包括在中國境內更自由的旅行和更少的破壞性封鎖。消費者需求需要提高,以幫助為中國市場生產商品的美國公司。」
但巴裡指出,美國商界也意識到在中國推動這些政策存在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他們對這些變化的樂觀情緒。
巴裡說:「對2023年的樂觀態度必須受到中國領導人所面臨難題的影響。如果他們開放得太快,而病毒比以前傳播得更廣,那麼醫療系統將面臨一場比迄今為止經歷的任何事情都要糟糕的災難,並對經濟造成相關損害。」
經濟壓力山大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自疫情爆發後一直堅持新冠清零的策略,造成的經濟和社會成本越來越高,這促使中國官方考慮放鬆限制以重振經濟。
中國經濟在10月遭遇進一步放緩。中國統計局上週公布的10月經濟數據顯示,長達一週的中國國慶節假期對消費促進作用極其有限,作為消費指標的零售總額自5月來首次萎縮,工業增加值增長放緩,房地產投資加速回落。
中國今年很可能無法實現官方制定的5.5%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在今年前九個月,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為3%。
一些國際銀行和投資機構預測,如果中國開始取消防疫限制措施,中國經濟明年同比會加快。瑞銀(UBS)表示,預計今年中國GDP增長3.1%,明年經濟增速將回升至4.5%。
高盛預計,中國可能在明年春季重新開放,隨著限制的取消,全面開放可能會推動中國股票上漲20%。但該機構警告稱,如果重新開放被推遲或沒有實現,中國股市可能會下跌15%。
一些專家認為,還沒有看到中國官方決心扭轉新冠清零政策的信號,新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能需要半年甚至幾個季度才能體現。
分析還指出,中國國內外需求疲軟,中國政府的刺激措施主要是增加政府主導的投資,由國有企業推動,這對改善私營企業的經營困境和提升消費者的信心作用有限。
格雷厄姆表示,由於中國政府的長期宣傳,中國很多人對新冠病毒的恐懼根深蒂固,這種逐步放鬆的政策並不能立即刺激消費者支出。
格雷厄姆說:「在我們看到大規模的疫苗接種活動之前,消費不會像美國和歐洲那樣真正飆升,因為大多數人仍然對新冠感到害怕。大多數人仍然會害怕感染新冠。」
凱投宏觀資深中國經濟學家普裡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表示,如果中國現在就放棄新冠清零政策,那麼明年的GDP預測就會下降而不是上升。
普裡查德在本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從中期來看,擺脫新冠清零的做法對中國經濟是積極的。但重新開放的直接干擾可能會超過保持該政策的成本,特別是如果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在轉變之前沒有大幅上升的話。」
據凱投宏觀對韓國、日本和香港在內的東亞地區的研究,在選擇與病毒共存並重新開放後的頭三個月裡,人群流動性反而會下降,大概在六個月後,隨著新增病例的下降和對病毒恐懼的消退,社會活動才開始呈上升趨勢。
此外,中國還面臨外部環境放緩的局面,隨著全球經濟面臨下行風險,中國通過傳統的出口優勢來拉動增長面臨難度。
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經濟學家彭藹嬈(Iris Pang)上週在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10月中國集成電路產量同比下降26.7%,是工業生產所有項目中收縮幅度最大的。集成電路佔中國出口的最大份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標誌。
彭藹嬈寫道:「這個項目的大幅收縮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信號,即中國的外部環境正在放緩,並將影響出口和相關的製造業活動,以及就業市場和製造業的工資。」
格雷厄姆認為,由於地緣政治緊張關係和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一些國家逐步將供應鏈轉移出中國,這可能已經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格雷厄姆說:「在過去的兩三年裡,中國至少在全球供應鏈擴張問題上已經有點出局。。。雖然不能完全歸因於新冠,我認為這是中國看到其外交關係,特別是與西方國家,最明顯的是與美國關係凍結的同一時刻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