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政策下,餐飲行業生存困難(圖片來源:免費圖片/Frederik Frydendal/Pixabay)
【看中國2022年12月2日訊】2022年已接近尾聲,對餐飲行業而言,這是尤為艱難的一年。
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鄭州、西安、貴陽等全國核心城市,幾乎都遭遇疫情反覆。消費力不足、堂食開開停停,各地餐飲生意舉步維艱。
前幾日採訪了北京、石家莊、鄭州、西安、廣州等地的一批餐飲老闆(延伸閱讀:寒冬中的餐飲老闆:只剩半條命的時候,又遭了致命一擊),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表示,今年年底,餐飲業會爆發新一輪的關店潮,進入「至暗時刻」。
事實上,不用等到年底,恐怖的關店潮早已悄然來襲。
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022年11月28日,餐飲相關企業共註銷吊銷495457家,僅僅上半年統計到的註銷吊銷數據就超過了2020年全年。
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後,是無數掙紮在生死存亡邊緣的餐飲店。很多咬著牙熬過兩年寒冬的門店,在疫情反覆望不到頭的今年,終究還是倒了下去。
1、撤店、結業、退市新一輪「關店潮」
波及各大餐飲賽道
近日,「時萃咖啡十幾家線下門店一夜全關」的消息引發熱議。過去一路高歌猛進的時萃咖啡,曾創下2年融資5輪的佳績,如今卻也難逃閉店的命運,令人唏噓不已。
而時萃咖啡的案例,也只是整個餐飲業面臨的生存窘境的縮影。
記者梳理了今年以來全國各地「陣亡」的餐廳名錄,發現洶湧的閉店潮,正波及茶飲、咖啡、火鍋、快餐小吃、烘焙、酒館等各大餐飲賽道。
連鎖品牌、餐飲集團等資金雄厚,尚且閉店連連,勢單力薄的小品牌、小門店,倒下的更是不盡其數。
以下,是今年以來有公開報導的各大餐飲賽道連鎖品牌的閉店情況:
咖啡:
曾拿到近億元融資的時萃咖啡,十幾家線下門店一夜全關,如今僅剩一家門店。
踩中國不少風口的FishEye魚眼咖啡,最後一家門店於7月15日關閉,轉戰線上。
來自韓國的A Twosome Place途尚咖啡,關閉了中國地區最後3家門店。
百勝中國旗下的咖啡品牌COFFii&JOY,終止在中國市場的運營。
菲律賓餐飲集團快樂蜂宣布,結束其在中國的唐恩都樂咖啡業務,由於經營戰略的調整,在北京經營著7家咖啡餐廳也都已終止運營。
茶飲:
樂樂茶關閉在廣州的最後一家門店,全面退出華南市場。
周傑倫MV帶火的麥吉machi machi,目前在國內僅剩一家直營店,其在日本的6家門店也在今年上半年全部關閉。
喜茶深圳全球首家手作店關閉;旗下子品牌喜小茶,也關閉了最後一家門店。
CoCo都可、快樂檸檬、伏小桃等茶飲品牌,季內均有數家門店關閉。
火鍋:
繼2021年關閉近300家門店後,今年1月1日到5月中旬,海底撈再閉店68家。
2021年上半年門店數曾突破800+的賢合莊火鍋,今年以來關店加速,截至2022年11月28日,全國門店數僅餘400家左右。
風靡一時的電臺巷火鍋關閉了在上海的直營店以及曾創下日排3000桌的旗艦店,在廣州、深圳的門店目前也均已關閉。
烘焙:
今年年初,22年老品牌宜芝多宣布旗下所有直營門店均已停止營業。
臺灣連鎖烘焙品牌「85度C」全面退出武漢市場。
「烘焙第一股」克莉絲汀,連續9年虧損,門店總數從2013年的1052家萎縮至目前240餘家。
成立24年的南寧本土烘焙品牌蒂麗雪斯資金鏈斷裂,持續閉店,陷入倒閉風波。
網紅烘焙店牛角村今年以來陸續關店,總部公司被市場監管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其董事長康健所持有的股權被凍結,旗下多家分、子公司已出現簡易註銷、經營異常等問題。
虎頭局渣打餅行關閉成都、重慶所有門店,退出部分區域市場。
快餐小吃:
門店數曾一度達到800+的味千拉麵,其2022年半年報顯示,品牌門店數量縮減至669家,僅僅半年便關店68家。
網紅炸雞品牌Popeyes除上海首店外,其餘門店均為「暫停營業」狀態。
進入中國12年之久的美式漢堡品牌「卡樂星」,關閉上海所有門店。
吉野家旗下品牌花丸烏冬面,宣布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日料快餐品牌丸龜製麵,近期宣布全面關閉內地門店。
酒館:
2022年上半,海倫司優化調整了百餘家酒館,關停了69家小酒館;6月底至8月中旬,又陸續關閉了25家門店。
2、大環境一年不如一年,能透支的都透支完了
2020年至今,受大環境影響,餐飲業幾乎每年都會出現或大或小的關店潮。而今年這一波集中關店,則呈現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
一是閉店數量多。2022年上半年,餐飲相關企業共註銷吊銷37.3萬家,僅半年的註銷數量就超過了2020全年。眼下疫情反覆,大批門店更是很可能撐不過年關,基於此,到年底的餐企註銷數據毫無疑問會更加觸目驚心。
二是波及範圍廣。茶飲、咖啡、火鍋、快餐小吃、烘焙等,不管是大熱門的賽道,還是大剛需的賽道,都有不同程度的閉店。在這當中,茶飲、快餐小吃、火鍋的閉店情況尤為嚴重。
三是眾多知名品牌牽扯其中。包括海底撈、海倫司、賢合莊、時萃咖啡、樂樂茶等一批行業知名品牌都傳出閉店消息,影響較大。
進一步深入分析,這一波關店潮爆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大環境一年不如一年,能透支的都透支完了。
2020年、2021年的寒潮早已經讓大部分餐企「傷筋動骨」,挺到2022年的已屬不易,很多企業老闆賣房、賣車、借貸,基本都是負債硬撐著,期望今年市場能有所好轉。
結果今年以來,各地疫情仍持續反覆,消費力也明顯下降,市場回升大不如預期。至此,大批中小企業終於不堪重負,含淚出局。
正如比格比薩創始人趙志強所說,熬了兩年只剩半條命的時候,今年的寒意對很多人來說就是最後的致命一擊。
「2020年的時候,大家都有一些積蓄,也就克服過來了;2021年,很多人的積蓄見底了,開始負債,硬撐著;到了今年,很多公司已經把能透支的都透支完了,一丁點的融資渠道都沒了。」
其次,食材、房租、人工等各項成本居高不下,經營壓力「劇增」。
今年以來,國內物價先後在7月份和10月底發生兩次大的漲價,導致餐飲企業在產品原材料上的支出比重增加,壓力倍增。
房租和人工就更不用說了,二者向來只增不減,大環境下行的2022年也是如此。疫情反覆,門店開開關關,不管是開門還是關門,房租和員工工資都得照給。
有餐飲老闆向記者大吐苦水,今年以來門店收入微薄,他已經無力承擔高額的租金、工資等支出,關店雖然也要面臨裝修、設備等損耗,但可以盡早抽身止損,提前轉讓或結束租約。他無奈地表示,當初開店花了3個月,關店卻只用了3天。
專欄作者王冬明表示,疫情對餐飲最大的考驗就在於,這是一場持久的「資金消耗拉鋸戰」。對於支出和收入長時間不成正比的餐企來說,陣亡離場幾乎是不可更改的宿命。
最後,不可否認,一些餐企關店也和自身競爭力不足有關。
成都豪蝦傳創始人蔣毅認為,疫情是這次閉店潮發生的外在因素,但卻不是主要因素,真正的主因是,多數餐飲企業並沒有從根源上解決企業自身的經營問題,缺乏市場競爭力。
確實,我們看到,不管是2020年、2021年,還是今年,市場上都有逆勢增長的企業,從這點來看,閉店確實可以解讀為自身的實力仍然不夠強大。
3、餐飲人的首要目標是:爭取活下去,爭取明年不破產
正如蔣毅所說,疫情爆發這幾年來,餐飲行業並不是受損最嚴重的行業,但餐飲行業的特殊性(民生行業),決定了它的波及面非常大。
「在疫情的影響下,很多人已經徹底退出了餐飲行業,還有很多人正走在退出的路上,看到滿大街的鋪面轉讓告示,這種行業性的悲觀,讓人十分難受。」
蔣毅直言,眼下的環境,宣告著2022年的餐飲業已經跌入冰窖,因為每年的十月到十二月下旬,是餐飲的淡季,即便是沒有疫情,這也是餐飲生意一年之中最萎靡的階段。因此,現在雖然距離2023年元旦還有一個多月,但餐飲行業的行情,其實已經徹底結束了。
「很多企業都放棄了團建活動,甚至,很多餐廳已經放棄了繼續堅持下去的理由和希望,這段時間成都市場上出現了大量轉讓的鋪面,其中很多甚至都不要轉讓費。」
西安某知名快餐連鎖品牌的高管也告訴記者,西安主街道長安路兩邊,貼著轉讓出租的餐飲門面已經有20%左右。
看著這樣洶湧的閉店潮,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2023年,餐飲行業的形勢仍然不會太樂觀,「行業全面復甦是個長期且緩慢的過程,市場消費活躍度亦然,未來注定會是一場持久戰。」
而當下,對餐飲人而言,首要目標是:爭取活下去,爭取不破產。
寒冬很長,希望在這次疫情之後,你我都是「剩者」,一起迎接終將到來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