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花冤枉錢 中國出現創記錄的財政赤字(圖)


中國出現創記錄的財政赤字。
中國出現創記錄的財政赤字。(圖片來源:misledum/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2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編譯綜合報導)北京當局實行三年的「清零」防疫政策導致經濟受到重創,政府財政也入不敷出,數據顯示,中國出現創記錄的財政赤字。分析指出,官方把財政赤字貨幣化。

據彭博社1月31日更新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的財政赤字躍升至創記錄的8.9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這表明實施「清零」防疫政策所需的支出給地方政府財政帶來了壓力。

8.96萬億元的總體財政赤字使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越來越差,並可能使中央政府在經歷了去年的經濟增長下滑後,不願通過財政支出來支持經濟。

根據彭博社基於中國財政部數據的計算,2022年財政赤字高於2020年創下的8.72萬億元的歷史記錄,當時中國經濟受到最初的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打擊。

由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至自1970年代以來第二低的水平,政府財政狀況去年急劇惡化,這是受到房地產市場低迷、全球需求疲軟以及嚴重損害經濟活動的「清零」政策的拖累。地方政府被迫為執行該政策的核酸檢測、隔離和封鎖支付大量資金,這些支出全年都在上升,直到北京當局在12月初突然轉變,放棄了所有控制措施。

政府支出是去年經濟增長3%的主要推動力,這是由於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刺激措施增加了投資和服務支出,從而提振了消費,但家庭支出下降。財政赤字佔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4%,高於2021年,低於2020年的8.6%。

根據彭博社的計算,這意味著政府債務上升,政府部門的槓桿率擴大到接近GDP的一半。

去年來自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基金預算的政府支出總額為37.1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6.1%,而政府基金預算支出下降2.5%。

在政府提供退稅以幫助企業生存後,稅收收入下降,中國財政部稱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回報」。根據財政部的數據,僅包括稅收收入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0.6%,但如果沒有退稅,它本可以增長9.1%。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總收入28.2萬億元,同比下降6.3%。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導致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去年土地出讓收入僅為6.69萬億元,為2018年以來的最低年度收入。

隨著中國各省市開始公布預算數據,控制疫情的成本越來越清晰。例如,廣東省在2022年的抗疫方面的支出超過710億元,與上一年同期的760億元幾乎持平。

北京市政府表示,去年在新冠疫苗、檢測、隔離和其它相關支出方面花費了近300億元,該市的財政赤字去年激增55%至1440億元。而上海市在春季經歷了痛苦的兩個月封鎖後,2022年的財政赤字比2021年增加了171%。

在疫情不太嚴重的福建,官方在各種與疫情相關的措施上花費了130億元。

財政緊縮今年可能會繼續,因為房地產行業尚未顯示出任何觸底反彈的跡象,而地方政府債券到期。這勢必會限制當跼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分析師普遍預計,隨著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放緩,經濟增長將主要依靠消費反彈。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發文《奪魂喪魄中共垂死 斗天地人不得善終》指出,中共直接以封城等極端的行政手段來應對疫情,強硬「剎車」的方式給經濟造成了傷害。「清零」防疫政策清空了中國經濟,百業凋敝。同時也清空了政府財政,各級政府寅吃卯糧,靠罰款增加收入。

並且,中共將財政赤字貨幣化(Monetization of Financial Deficit),又可理解為政府債務貨幣化,這是一個非正常的政府行為,也是非正常的貨幣創造機制,即以發行國債為核心的財政政策,進而導致經濟體系中貨幣供量的增加。

文章指出,財政赤字貨幣化毀掉中國經濟的原因,是民眾對中共的財政和貨幣體系失去了信心,繼而導致貨幣已完全不能完全進入生產經營性的實體經濟,只能憑空刺激經濟或者只是為了彌補財政的不足。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