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擊落中國間諜氣球。(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3年2月5日讯】(看中國記者李佳琪綜合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原訂2月5日訪問中國,但卻因發現中國間諜氣球出現在美國本土上空,引發海內外巨大爭議,美方也隨即宣布推遲布林肯的訪華行程。雖然中方罕見地公開認錯,但是種種疑點依然無法釐清。學者認為,此事件凸顯美中「互信極度不足」。
政大外交系系主任盧業中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儘管中國試圖淡化事件,稱該偵察氣球是民間商業用途,但布林肯原訂5日訪中,因此事突然宣布延期,從美方大動作可見中國官方在這整起事件不可能是「無辜旁觀者」角色,中方此舉應有其布局與目的。
從外交處理角度觀察,盧業中認為,布林肯取消訪中是「合宜的回應」,一方面從911事件後,國土安全議題對美國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中國此次派偵察氣球入侵美國領空,若美國不做出回應,下次中國就可能得寸進尺,美方做出重大反應是正常反應。
盧業中表示,偵察氣球事件顯示,美中結構性競爭關係恐怕短期內很難消解,布林肯原定的訪中行,結果卻因單一事件讓整個出訪計畫臨時破局,可推想前面的過程恐怕也是「暗潮洶湧」。
盧業中認為,美中很可能在前置作業階段,在許多重要議題就已立場分歧,此事件爆發,美方正好得以藉此凸顯對中國的不滿。
盧業中表示,美國政府一直希望與中國建立避免擦槍走火的「護欄」,以及維持溝通管道順暢,不過就現況看來,美中對哪些議題該被放在護欄之內,共識很低。從近幾次美中政要互動,在實質議題上恐怕都是「各說各話」,連要容忍對方基本立場都很困難,導致各種溝通管道目前看來都不太順暢。
中國氣球入侵美國目的
國際問題專家唐浩在《世界的十字路口》節目中指出,中國外交部正式發出聲明承認氣球是中方的,但是他們不用「氣球」,說這是「無人飛艇」,而且是民用的,用來研究氣象的,但是因為受到西風帶影響,嚴重偏離航線,飛進了美國,但是美方已經駁斥這項說法。
美方強調,這個氣球是可以人為操控的,而且已經被改變了飛行方向。更巧的是,這個氣球飛過的路線,正好都靠近美國空軍基地,「這是巧合嗎?」
唐浩指出,高空氣球可以貼近地面偵察更多的細節,而且因為速度慢,可以在目標區停留比較長的時間,而且氣球的成本非常低,放飛幾百顆、幾千顆氣球的成本,都比不過發射一顆衛星。所以從成本角度來看,使用間諜氣球,也是一種不對稱作戰的應用。其次中共的思維與決策向來就不是正常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他們會想方設法試探敵人一切可以鑽的空子。
例如2021年,就有中國橡皮艇直接穿越臺灣海峽,進入臺中港登陸,當時就被懷疑是中共要試探臺灣海防的漏洞。「所以,中共會不會來個出其不意,放飛間諜氣球來監控美國呢?我認為是很有可能的。」
唐浩說,美國國防部官員告訴CNN,像這樣的氣球間諜行動,在過去這幾年都可以觀察到。言外之意,中共對美方的間諜氣球,已經是行之有年的滲透活動。而且加拿大也反映,他們也發現這個中國氣球在加國領空裡停留。
換句話說,從目前各種跡象來看,這個氣球很可能是中國施放的間諜氣球,是針對美國北部的空軍基地和敏感設施來進行敵情偵察用的。只是這些氣球是從哪裡冒出來的?目前還不得而知,美方也沒有透露更多細節。
鄭明典:台灣近年出現2次神秘氣球
自由時報報導稱,臺灣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也表示,過去臺灣出現過兩次這種氣球,其中一次還經過松山機場附近,引起民航局注意。第一次出現在2021年9月臺北市上空,並且被氣象局人員拍到;第二次是2022年3月出現在松機附近,那一次很多人都有拍到並分享上網,從北邊往南邊飄,臺北、桃園、臺中、嘉義都有民眾拍到氣球的照片。
他說,2020年日本宮城也有拍到過氣球,日本一位部落客對此非常有興趣,持續追蹤、調查,但當時調查結果沒有提到中國,認為是一種通訊傳播的實驗氣球。
鄭明典表示,他不清楚該氣球的用途,但其直徑約十五至廿公尺,與常見約兩公尺的氣象氣球大小不太一樣。就他所知,並無類似的氣象氣球;雖不能輕易對該氣球用途下定論,但越大的氣球成本越貴、難度也越高,因此推測做這麼大的氣球應該是為了攜帶較重的物品或儀器,否則沒有理由把氣球做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