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19日或20日之間,是節氣雨水到來之時。(圖片來源:Pixabay)
雨水,正月的中氣,是緊隨立春的第二個節氣,在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之間,也就是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到來。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相關說法:「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雖然節氣名字是「雨水」,但主要是指從雨水過後,降水開始增多罷了,而不是指時常降雨。
「雨水」活動展現「天人合一」之意
雨水一到,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度過了嚴寒多雪時期,正逢雨量漸增,因此這時會抓緊越冬作物田間管理,盡快進行春耕春播等準備工作。
雨水除了代表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也代表了氣溫的升高,但這期間的天氣變化多端,容易引發民眾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更不利於高血壓患者、心臟病患者、哮喘患者。《少有經》有載:「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因此,這期間保持情緒穩定對身心健康是很重要。此外,我們還可以在地濕之氣漸增、氣候較陰冷之際,適時又是量的吃一些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補品。
雨水節氣一到,民間會進行不少習俗。民俗學專家認為,雨水期間的民俗活動,都是希望民眾能充分動起來,體現節氣變化所出現的勃勃生機,與自然和諧共生,注入生命力量。民俗活動的出現,也是人們感悟了天時,並調整生產生活,在在均是呈現了人追求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方式,體現「天人合一」的追求。
再者,農耕文化都是結合天時的,因此在某種程度而言,作為節氣的變化的雨水,對農業生產以及民眾在生活上應該如何順應大自然變化,是具有提醒意義的。
「雨水」民俗
在二十四節氣中,雨水是唯一跟「回娘家」之民俗產生聯繫的節氣。
對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雅安等地的人而言,雨水不只是節氣,更是一個特殊節日——「雨水節」,又稱為「接限」。雨水節的起源,是跟四川地區深受道教文化影響有關。道家認為人類的壽命是有定數的,又稱為「大限」。身為子女者,則會希望藉著在雨水這節氣所展現的自然生命萌發之意象,進一步為家中的長輩增福添壽,盼能延緩「大限」。此習俗,又稱為「接限」。
至於對出嫁的女兒來說,「雨水節」讓她成為了「接限」的主角。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一起回娘家,並給父母獻上禮物--一段紅綢帶。由於女婿必須在雨水節這日給岳父岳母送禮,因此現代也出現了一段有趣話:雨水這天,我帶著你,你帶著錢、背著娃,跟我一起回娘家。
紅綢這一禮物最講究的部分,是在尺寸上。為了幫父母祈求長壽,須準備具有「久久長壽」之意的九尺九寸長紅綢帶。如果要祈求父母安康,必須取「月月紅」之意,準備的是一丈二尺長的紅綢帶。當父母接過紅綢帶後,必須作為褲子或圍腰的帶子紮起來。
如若遇上黃曆的閏年閏月,必須在禮物中增加一對竹椅,並在椅背上纏綁紅綢帶,藉此寓意兒女已經成家立業,父母能夠放心坐下,安享晚年。
雨水節的另一種不可少的典型禮品就是美味的「罐罐肉」。傳統罐罐肉的主料是豬手、白豌豆,經過長時間的小火慢煲、清燉所製,接著再使用紅紙、紅繩將罐口給密封妥當。最後呢?當然就是送去給岳父岳母享用了。「罐罐肉」是要對岳父岳母辛苦養育女兒成人表達感謝和敬意。可惜的是,現在喜歡吃「罐罐肉」的人逐漸減少,致使此美食成為形式般的存在。
雖然民間盛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一俗語,但「雨水節」可謂是女兒盡孝的節日,真切地提醒著我們莫忘父母恩。
「雨水」禁忌
雖然雨水到來,代表了大地回春、春雨綿綿、春暖花開等令人舒暢之意,但命理師小孟老師不忘提醒大家,雨水節氣到來的當天應該盡量避免進行以下五種禁忌:
1、不宜吃重口味:雨水節氣來臨正意味天氣不再嚴寒,因此不適合吃過於辛辣的食物,過補的食材也須要減量了。
2、不宜吃油炸燒烤:因為氣溫逐漸上升,若吃太多高油脂食物,恐導致上火、產生便秘。
3、不宜減穿厚衣服:雖然雨水節氣正值氣溫漸增期,但若不再穿著厚衣物,恐容易著涼感冒。況且,在此期間的日夜溫差仍然很大,仍得做好保暖工作。
4、男性不宜過度興奮:古人認為,雨水期間的濕氣較重,容易傷害人的陽氣,一些體質較差的男性容易出現頭暈、腰酸背痛,因此過於興奮恐將傷到精氣。
5、不宜洗過多冷水:雨水節氣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因此孩童與老人若使用冷水洗手、洗澡,容易傷害到筋骨,影響了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