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當局要加強中歐關係和推動「一帶一路」計畫發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3月4日,中共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並答記者問,其中提到對外加強中歐關係和推動「一帶一路」計畫發展,這涉及相關的外交和經濟政策變化。
據中國官媒新華社3月4日報導,中共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當天12時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由大會發言人王超就大會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王超說,本次大會3月5日上午開幕,13日上午閉幕,會期8天半。大會議程共有9項,包括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等6個報告,審議《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議案,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選舉和決定任命國家機構組成人員。大會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
王超表示,未來要推動中歐關係發展。「中歐之間沒有根本戰略分歧和衝突,有的是廣泛共同利益和長期積累的合作基礎」;「希望歐方同中方一道.....擴大貿易和雙向投資」。
王超還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累計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未來將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取得更多新發展。
從上述官方言論可見,北京當局將外交和經濟重點放在歐盟和歐洲方面。
根據歐盟統計局2月15日公布的數據,2022年,歐盟的貿易逆差為4312億歐元,美國和中國是歐盟的主要貿易夥伴,歐盟對美國和中國的出口分別增長了27.5%和3%,而歐盟從美國和中國的進口分別增長了53.5%和32.1%。
具體貿易額方面,歐盟對華出口2303億歐元,增長3.0%;自華進口6260億歐元,增長32.1%;逆差3957億歐元,增長58.1%。中國為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場,佔比分別為15.4%、20.8%和9.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撰文認為,2022年,中國和歐洲國家以及歐盟的關係經歷了困難和波折,但到年底隨著雙方高層恢復了面對面交流、互動,中歐關係氣氛有所好轉,但要實現止跌回穩仍需要雙方不斷努力。
不過,歐洲企業對華信心不足。中國歐盟商會2月14日發布2023/2024年度的《上海建議書》,呼籲上海重拾國際競爭力。該報告調查顯示,跨國企業在上海設立總部的信心不再,僅有12%的歐商願意在上海設亞太總部,而且有500家企業因去年上海封城和「清零」防疫政策所帶來的營運干擾,已轉往新加坡設立總部。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說,去年前10個月,中國對歐洲出口約500萬個40尺貨櫃的商品,為中國創造了眾多工作機會,但歐洲去年運往中國的貨品卻只有約150萬個40尺貨櫃,代表中國市場的對歐商的開放程度不夠。
去年9月21日,中國歐盟商會已經提出警告,企業已經正對中國失去信心,以中國做為投資目的地之吸引力下降了,主要是因為北京當局將政治目標置放於經濟目標之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被外界視為債務陷阱的「一帶一路」計畫醜聞頻傳,這給北京當局的對外擴張前景蒙上陰影。
在2013年,北京當局推出「一帶一路」計畫(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被視為習近平外交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尋求藉此推升實力和地位,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的領導作用。不過,「一帶一路」計畫被外界視為北京當局向外擴張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工具,同時讓參與國家落入債務陷阱。
過去十年間,北京當局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1萬億美元的貸款。但是,很多得到中國資金支持的項目正被施工缺陷問題所困擾,各國除面臨債務危機外,一些劣質的施工項目更可能導致關鍵基礎設施癱瘓,甚至可能為補救等問題而承擔更多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