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不出五服 人窮斷六親」有啥道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人對親戚的定義比較廣泛,尤其重視家族內的關係,從傳統的觀念來看,什麼人和自己更親近,古人的定義是六親和五服。老話說「墓不出五服,人窮斷六親」這句老話講得有道理嗎?
對於普通人而言,如果沒有特別的功績和聲望,去世以後最多是五服以內的人到了清明節的時候或許會去掃掃墓,但是出了五服,通常就沒有人會記得,而一個人如果活著的時候窮困潦倒,很有可能連六親都不會與之往來,所謂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莫過於此。
墓不出五服
古人認為,五服之內才算真正的自家人,五服之外,即便是沾親帶故也只能算是外人,那這個五服具體是怎麼算的呢?有人說,五服就是五代,這種說法不太準確。按照傳統父系社會的宗族觀念,五服囊括了父系親屬關係中的9個世代,也就是從高祖這一輩算起,一直到高祖的玄孫那一輩人,當中的所有男系後裔都在五服之內。
假設以自己為中心,往上是父輩、祖輩、曾祖輩,還有高祖輩;往下是兒輩、孫輩、曾孫輩和玄孫輩加上自己這一輩一共是九代人。過去的朝廷,大臣犯了重罪,要誅九族,誅的就是五服之內的這九代族親。還有我們經常說五世同堂,同樣是把自己算上,往上也是五代;往下也是五代。
一個人去世以後,五服以內的晚輩後人都需要穿孝服,但是根據世代關係的親疏遠近,孝服又分為五種不同的樣式。晚輩穿上孝服,對去世的長輩進行哀悼就叫服喪,而五服之外的人則不需要參加葬禮,清明祭掃就更與他們沒有關係,所以叫墓不出五服,這就是五服的由來。
人窮斷六親
「人窮斷六親」這是社會上真實存在的現象,俗話說「狗不嫌家貧」但這個人要是窮起來,還真有可能連親人都嫌棄。
在傳統觀念中,六親是和一個人最親近的六種關係,但是不同的典籍對六親有不同的解釋,比如在左傳中,六親為父子、兄弟、姐姑、甥舅、婚媾、姻婭,其中婚媾和姻婭,大概就是指妻妾和她們娘家的親人。而漢書中的定義是父母、兄弟以及妻子、子女。
那麼現代人對六親的理解通常是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岳父岳母,以及妻子的兄弟姐妹。因為在現代社會,這六種通常往來是最為密切,關係也最為融洽,從前那種五服齊聚的大家族和大家庭已經非常罕見,六親的範圍也因此越來越小。
雖然老話說「人窮斷六親」但是根本原因或許並不在「窮」字,就像「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道理一樣,能讓六親避之不及的人,一定是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無賴之徒,親人才會因為「恨鐵不成鋼而怒其不爭」。所以人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