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融合了先秦諸子的思想, 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圖片來源:看中國製作)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人間》篇的部分內容。
[原文]賢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
[大意]賢明的君主不求不應當得到的東西,忠誠的臣子不求不應當得到的利益。
中行穆伯進攻鼓國,一時攻不下。這時餽聞倫對他說:「鼓國的嗇夫,我認識他。我有辦法不勞頓我們的軍隊,就使我們得到鼓國。」穆伯不答應。穆伯身邊的人就說了:「如果按照餽聞倫的想法來,我們可以不斷一戟、不傷一卒就可以得到鼓國,你為甚麼不派餽聞倫去做這件事呢?」
穆伯說:「餽聞倫的為人,姦邪狡詐,巧言獻媚而沒有仁愛之心。如果派他去完全這個任務,奪得鼓國,到時我能不獎賞他嗎?如果獎賞他,也就等於是獎賞姦邪不仁的小人。讓這種姦佞小人得志,會使晉國的士人舍棄仁義而追求姦邪。這樣即使得了鼓國,又有什麼用呢?」
攻奪城池,本想是擴展領土,但有時本可輕易獲得的土地卻不去獲得,這是因為這樣的人已看清了事物的本源而推知它發展的後果了。
秦穆公派遣孟盟率軍去偷襲鄭國。孟盟率領部隊通過東周國境後向東進發。鄭國的商人弦高和蹇他一起商議說:「秦國軍隊行軍數千里,疾速穿過其他諸侯國境,看他們那副架勢,一定是來襲擊我們鄭國的。凡是偷襲別國的,都是以為對方沒有防備的。現在如果我們有個辦法讓秦軍知道鄭國已有防備,他們就一定不敢前來襲擊我國了。」
於是弦高就假托鄭穆公的命令拿出十二頭牛犒勞秦軍。秦軍的三位將領一起商量說:「凡是偷襲別國的,總以為別人是不知道自己的軍事行動的。現在鄭國派人來慰勞我軍,這說明對方已經知道我軍的意圖,他們的防備一定很嚴密,我們繼續執行原來的軍事行動,看來是難以成功的。」於是秦軍就只好往回撤軍。而晉國的先軫又率軍在途中伏擊秦軍,在崤山大敗秦軍。
鄭國的國君鄭穆公認為弦高保全國家有功,想要獎賞弦高。弦高卻推辭說:「我欺詐了別人而得到獎賞,那麼鄭國原本的誠實信義原則就要受到敗壞。一個國家的治理無信義原則,就會敗壞整個風氣習俗。為了獎賞我一人而敗壞整個國家的風氣習俗,有仁德良知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用欺詐的行為和手段而得到獎賞,講道義的人也是不會這樣做的。」
弦高在推辭了獎賞後就帶著他的宗族遷徙到東夷地區安家,以後終身都沒有回到過鄭國。
不苟得,不苟利!——不求不應當得到的東西,不求不應當得到的利益。雖是古諺語,但對今人同樣適用啊!
黃石公在《素書・正道章》也有類似的話:「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恪守本職工作不輕易放棄,遵行道義而不反顧,不會為避嫌而畏縮不前,不會為利益而不顧廉恥,這就是人中的俊傑。
記得有篇網路文章曾寫道:「三界內,紅塵裡,誰無慾?誰無求?」
人的慾望是無窮盡的,正所謂慾壑難填。也許這麼多的慾望是人被困紅塵、難以超脫的原因。不苟得,不苟利。放淡人的慾望和利益之心,努力修行、升華自己的境界,也許才會不被紅塵永遠埋沒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