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恐懼不安?聽莊子講瀟灑逍遙生死觀 (組圖)

作者:禾子整理 發表:2023-05-25 10: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莊子
莊子:看不慣是境界太低,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夠。

有一位哲學家說,不論我們思考的是什麼,本質上都是對生死的思考。這話說得對你心思嗎?你可能不大認同。今天,除了柴米油鹽、積極防疫、投資理財、婚戀家庭、子女教育、老年福利⋯⋯我們思考的不就是這些嗎?哪有那麼深刻呀?都是些生活中的尋常事。

作為庸庸俗眾,我們在生與死之間平凡度日、苦苦掙扎,生老病死、愛恨別離⋯⋯我們身在廬山,卻不識此山。因為不識,所以一旦發生預料之外的事,我們便心生恐懼於不安。而平日裡我們不願去認真思考關於生死,早上一睜眼就是一大堆事呢,哪有閒心想那麼多!

然而,蘇格拉底表達得更直接:哲學就是對死亡的練習。

那些得道之人,更是從夢幻顛倒中覺醒,認識了自己,參透了人生,他們活得心無掛礙,亦無恐怖。

中國先哲莊子,嘆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然而他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悟透了生命與世界。

他和他的門徒,編著出一部汪洋恣肆的《莊子》。書中用若干個故事告訴世人,生與死,原來是這麼回事。

《莊子·齊物論》:生亦是死 死亦是生

有一個叫麗姬的女人,生得很美,是小地方封疆官員的的女兒。晉國征伐這個地方,俘獲了麗姬。為此,她痛哭流涕,以為再也沒機會與親人相見。

可當她進入晉國王宮,成為寵妃,與皇帝同床而眠,享用著錦衣玉食,過得非常安逸。想想當初離家時還哭得一塌糊塗,覺得自己無知又愚蠢。

故事講完,莊子說了一句,相當於提醒世人轉變認知的角度:「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他是說:那些去世的人,會不會後悔當初面對死亡時的恐懼呢?言外之意,沒死過怎知道死後會怎樣?人為什麼怕死?也許真的死了會後悔對死的恐怖呢。

從前是有這麼個笑話,說有一個人得了不治之症,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他鬱悶地問一位好朋友:你說那個世界,到底會是怎樣呢?

朋友回應:應該是不錯的吧,要不然,那些死去的人為何不回來呢。

年幼時,無法理解這種回答,如今回想起來,才明白這是成人之間意味深長的安慰。

「那個世界」究竟怎樣,誰都沒法預先知道。只不過智慧的莊子堪破了生死,他想提醒世人,死亡這件事,或許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恐怖。因為,天下所有的生命,都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莊子的故事,深刻的大實話。

受過老莊思想影響的古人,舉重若輕地「遊戲」人生,寫下灑脫飄逸的詩篇。

蘇軾的《臨江仙·送錢穆父》曰: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東坡這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用文學的方式道出了生命的真相。

在蘇仙看來,來世間一趟,就像住旅館,他和所有旅行者一樣,來來往往,一直走在路上。既然走在路上,早晚是要回去的。既然是回去,回到出發的地方,也很理由應當,也很順理成章。這種豁達境界,蘊藏著深厚的道家思想。

除了蘇仙東坡居士,詩仙李白在一次春夜宴飲後也感慨:「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用道家的目光看待生命,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從生到死是一個過程而已。人生如寄,死是歸去。生死一如,不生不滅。

作為芸芸眾生裡的一員,只有勇於正視死亡,才能擁抱生命,不負人間四季。

《莊子·大宗師》:莫逆之交 論破生死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亙古不變的社交定律。在這個故事中,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是同學,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經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

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不是創業,也並非紅顏,而是人生的真諦。不過,他們從來不會老生常談,而是發揮異想天開的想像,對生命具有超凡脫俗的理解。

有一天,四人又坐到了一起,聊的還是老話題,還定下一條規矩,誰若是想加入這個道友小分隊,必須有個條件。

啥條件?「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誰要是能夠,把空當做腦袋,把生當做背脊,把死當做臀部,他們才願意跟此人做朋友。也就是說,只有看破生死、不懼死亡的人,才有資格坐下來,跟他們暢談人生。

四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生命如河,流淌不息。生與死這兩種存在於生命本源的現象,看起來天壤之別,互不融合,實際上本有的生命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

領悟了這一點,才可能了生脫死,笑對人生。


桃花源的境界令人心生嚮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莊子的這段話,讓人想起日本藝人樹木希林——也就是飾演《小偷家族》裡那位孤獨的老奶奶。她在晚年時,寫出一本名為《一切隨緣》的自傳,分享了從精彩人生中獲得的種種感悟。

螢幕上,她從年輕到老去,演繹過姿態萬千的角色。她擁有一段離經叛道的愛情,大半生走來,與丈夫若即若離,最終通過婚姻接納了自我。

人到暮年,這位老奶奶已然明白,走在人生路上,不管戀愛還是工作,如果能認真受傷、認真服輸,所經歷的一切都將使生命獲得完善。

在她看來,生與死沒有什麼界限,所謂活著,是穿過各種地方,體驗各種事情。等到死亡到來的那天,意味著蛻掉「樹木希林」這層皮而已。

「我只不過是想不慌不忙地淡然而生,坦然而死,僅此而已。」

世事紛擾,既然一切終將到來、發生、過去,何不坦然面對、淡然接受、泰然處之?

《莊子.至樂》:莊子喪妻 鼓盆而歌

有一天,莊子的妻子去世了,朋友惠子去弔唁。卻看到莊子盤腿坐著,還「鼓盆而歌」。

換誰面對這情形都沒法理解,惠子也一樣。他問道:你妻子陪伴了你一輩子,還為你生兒養女,現在去世了,不哭也就罷了,你還敲缶唱歌,太過份了吧!

而莊子解釋說,妻子剛離世時,他當然感到傷心難過,這是人之常情。但後來藉著妻子逝世思考生命的起源,他意識到:她原本沒有生命,沒有形體,沒有元氣。是在自然的運動變化中產生了元氣,繼而產生了形體,繼而有了生命。現在去世了,是回到生命的本源,就跟四時更替一個道理。

想明白了這些,他覺得沒理由痛哭流涕。


莊周曉夢(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維基百科)

活在縱浪大化中,只得順應自然規律。如果發自內心地接受這一規律,也就能夠不悲亦不喜地面對無常的人生。

得道之人,有時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舉動,實際上是他們參透生死所做出的反應,無悲無喜,生死自然。

弘一法師 詠夢悼母

在母親的葬禮上,弘一法師沒有像傳統孝子那樣雙膝跪地、念誦經文,一副聲淚俱下的模樣。相反,他沒有哭泣,甚至臉上沒有悲傷的表情,卻是一邊撫琴一邊唱歌。

他在葬禮上唱的,正是為悼念母親而創作的《夢》。「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開悟的弘一法師已然不在意旁人的目光與評價,身為凡胎肉體的他,選擇將心中深情藉由樂曲得以抒洩。

修行之途 覺悟得道

生命如流水,無法斬斷,時間這一概念只是假借。今天和明天連而貫之,今年和明年連而貫之,今生和來生為何不會連而貫之地運行下去呢?

哪怕來生變成飛鳥、變成遊魚,變成一棵樹,變成一朵雲,始終是「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的一個過程。

這種變化,就像英國詩人雪萊的一句話,讀來有幾分慰藉:「我變化,但我不死。」

有人說,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傷。

可在莊子看來,死亡也不算什麼傷,因為根本無所謂生與死。

顧城有一段文字寫得很美,且頗有深意:「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都作為雲,飛鳥,河水,千百次生活過,都作為陽光生活過。當你有了眼睛,看到世界,聞到春天的氣息,聽,聲音一閃,你就想起了以前的生命。」詩人已逝,思想永存,這段詩有沒有讓你感覺「一閃」?

你你我我,芸芸眾生,不但有以前的生命,還有以後的生命。因為,生命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西遊記》裡有言:「夫人生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能夠生而為人,何其有幸。人生之路,也許是命運賜予我們的修行之途?如果哪一天,發現自己不畏生,不懼死,不論置身何種處境,都能隨遇而安,心無恐怖,那麼恭喜你,已然覺悟得道。

人生漫漫路,且行且珍惜。



責任編輯:舒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