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文人崇尚清談,視通脫高逸之人為名士,或與服食「五石散」有關。圖為明唐寅高士圖局部。(示意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由曹丕承東漢獻帝建立魏朝開始,到公元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重新統一結束,共369年。這期間文人崇尚清談,視通脫高逸之人為名士,或與服食「五石散」有關。
五石是由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五味石藥組合成的一種散劑,服後身體燥熱,需冷食、冷浴及步行來發散藥性,稱為「行散」。礦石藥材大多偏熱,服用後全身酷熱難當。《世說新語》曾載魏人何晏之說:「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服用一段時間,皮膚變得白嫩細緻。六朝以膚質白皙為美男,「手白更勝玉柄」成為一種美麗高雅的代名詞。
實際上寒食散是毒物,長期服用有很大副作用,管輅曾形容何晏:「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晉朝大醫家皇甫謐曾說:「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晏死之後,服者彌繁,於時不輟,余亦豫焉。」皇甫謐自己服石七年,中毒很深,後來他在一篇上書司馬炎疏中如此描述:「臣以尪弊,迷於道趣……又服寒食藥,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當暑煩悶,加以咳逆,或若溫虐,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於今困劣,救命呼?父兄見出,妻息長訣……」
服寒食散中毒而致殘者,除了何晏,還有裴秀、晉衰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等,皇甫謐也因此致殘。服石之風自魏晉至唐,歷五、六百年。
寒食散短時間服用尚可治病,但長期服用就非常毒了。寒食散服後產生巨大內熱,一定要將這熱力散發掉,若散發得當,毒熱發出;散發不當,五毒攻心,不死也殘。散發除吃冷飯外,要多外出步行,稱為「行散」,還要多喝熱酒、好酒散發,一天數次,若飲冷酒或劣酒就可能會送命,如:西晉的裴秀就是因服藥後飲冷酒而致命。此外,還要用冷水浴將藥的熱毒散發,不能穿過多、過暖的衣服,衣服寬大而飄逸,實為服石之故。
唐代孫思邈呼籲世人「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石鐘乳味甘,性溫,無毒;紫石英甘平,性溫而補;白石英甘溫;石硫磺酸溫,有毒;赤石脂味甘酸澀,性溫無毒。事實上五種藥都沒有毒,即使有毒,毒性也不大,但石類藥之藥性駿猛剛烈,除了一股熱性,於身體並無補益,服用久了,熱毒積聚,自然生病;且陽熱剛燥之藥,令人煩悶,心神縱馳,放蕩逞慾,戕害身心。這藥石就在魏晉南北朝亂世流傳,到唐代人們逐漸發現此藥的毒害,自然就放棄不用了。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