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時握手。(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7月12日訊】針對美國財長耶倫訪華外界有各種解讀,從股市角度看,能在美國和臺灣的總統大選前穩住美中關係,將為2024年的股市走勢消除一個主要風險因素,但這兩個最大經濟體部分脫鉤風頭正盛,美國高級官員陸續訪華也難以阻擋。
《華爾街日報》分析,美中都日益擔心衝突在未來不可避免,因此陸續開始進行技術和貿易供應鏈脫鉤。脫鉤的經濟影響最終會以不同的方式損害兩國經濟增長,使管理突發危機變得更加困難。
耶倫訪問北京進行安撫,可能是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週日她告訴美媒CBS:「我此行是為確保雙方不會採取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升級行動,以免損害兩國整體經濟關係。」
中方也通過宣布將實施鎵鍺出口管制來釋放明確信號,假如華盛頓繼續打擊中國芯片行業,北京不會坐視不管。
目前的問題是,除了美國政界,現在推動「去風險化」的是蘋果這類的美國大公司,凸顯兩國的緊張關係正在影響供應鏈。
3月,來自中國的商品在美國進口商品中所佔比例(12%)是2005年以來的最低紀錄。2018年還在20%以上。而同期美國從越南和臺灣進口的商品佔比近乎翻倍(6%)。在川普時期,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科技戰以及美中關係惡化已造成了很大影響。
另外,儘管白宮一直沒有停止多方位圍堵中共的腳步,但還是希望不要在表面上撕破臉,但中國目前經濟復甦緩慢,美國在經濟上明顯佔上風,因此華盛頓的鷹派人物可能繼續要求實施更多限制,未來幾週商務部將祭出對投資和AI芯片的新限制就是一個例子。
中方手上可打的優勢牌有限,如波音公司(Boeing,BA)的飛機訂單,和佔據電池和太陽能供應鏈上的關鍵節點,但美國和盟友在芯片行業的主導地位牢牢卡住了北京的咽喉。
華盛頓研究安全問題的領先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分析師告訴《華日》,中國對鎵的管制舉措可能只是象徵性的,因為美國還可從日本等盟友那里獲得。並且,限制大宗商品化產品的貿易流動在實際操作上是很難做到的。
謝田:美中對「脫鉤」和「去風險」的認知不同
對於脫鉤和「去風險」,美中的認知有差距。
「去風險」的概念從金融學進入到外交語境,最早是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出。後來,德國、法國和亞洲的外交官開始在國際場合使用這個詞,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也在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更明確指出,美國不尋求與中共脫鉤。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的市場學教授謝田認為,歐美最近大喊「去風險」是指排除來自中共的政治風險。而針對中國總理李強最近指責美國將經貿問題政治化,謝田指出,李強是在倒打一耙,因為正是中共在全球化的第三階段強力干預企業,將鐵腕統治、長臂管轄滲透到全中國所有的企業,包括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干預貿易和外匯結算,操控外匯儲備和匯率。
對於脫鉤的理解,歐美要在高新技術上脫鉤,在軍民兩用的尖端技術、軍事技術上與中共徹底脫鉤。而對於中低端的、無軍事價值的產品,歐美仍然需要中國的廉價產品。但這些產品的生產線正在大量快速的離開中國,轉移至印度、越南、孟加拉、和其它東盟國家。
而對不甘心賺中低端產品的小錢的中共來說,歐美的「去風險」讓他們感到不舒服,而沒機會賺高端產品的大錢,沒機會獲取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就是與歐美最現實的「脫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