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在親筆贈給自己的輓聯上寫了什麼?(組圖)

【昨夜星辰】閻錫山(上)百川匯海成大事業 山傾扶艱待大機緣

作者:趙長歌 發表:2023-07-20 08: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孫中山褒獎閻錫山云:「共和成立,須首推山西閻都督之力為最。」
孫中山褒獎閻錫山云:「共和成立,須首推山西閻都督之力為最。」

「有大需要時來,終能成大事業;無大把握而去,終難得大機緣。」閻錫山生前為自己作了這幅輓聯。

清末民初,一個改朝換代的時代,一個兩經世界大戰的時代,一個共產思潮蔓延全球的時代,一個歷處千年變局的時代,閻錫山來了。他追隨國父孫中山,組織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主持山西省政長達38年,他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内政部長,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國民政府陸海空軍副司令,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等職,他於「有大需要時來」,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1949年山河色變,赤氛重煽,國祚傾危,蔣中正第三次下野,李宗仁代總統以為與共產黨和談能換來劃江而治,閻錫山在「無大把握」時受命於危難,出任行政院長及國防部長,期間馳驅蜀粵,奔波蔣、李之間,載徙臺員,勛勤備著。他所說的「大機緣」是甚麽,他等到、得到了嗎?

才猷卓越 器識宏通

閻錫山(1883~1960年),山西五臺縣人,器識宏通,少入私塾,習讀經史、宋明理學。幼年時值清末,清政府政治失據、軍事失利,社會上人心思變,有志之士皆以改造政府、挽救國家前途為己任,主張上分兩種,以康有為為首的保皇黨,認為應行君主立憲,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認為當創民主共和。

18歲時,閻錫山「為時事所趨,認為欲有補時艱,有濟國危,只有投筆從戎」,遂投考太原國立武備學堂。在學堂,閻錫山的文章每為同學之冠,比如,入學考試的作文題目為〈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主考官就以為閻錫山之文頗有見地。學堂先生李廷颺(音「揚」)是進士出身,非常器重閻錫山,贈字曰伯川,意取「百川匯海」,以配其名「山」,期其為人、為學、為業都能高深廣大。日後,閻錫山便有「百帥」、「百公」之尊號。

閻錫山,山西五臺縣人,器識宏通,18歲時,「為時事所趨,認為欲有補時艱,有濟國危,只有投筆從戎」。
閻錫山,山西五臺縣人,器識宏通,18歲時,「為時事所趨,認為欲有補時艱,有濟國危,只有投筆從戎」。

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開始編練新建陸軍,簡稱「新軍」。這支軍隊使用西式軍事制度、訓練及裝備,是清末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清政府為了提高新軍素質,也確實下了氣力,不僅於各省開辦武備學堂,培養下級軍官,更從中選拔優秀學生出國深造,希望培養出有現代軍事素養的高級軍官。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開始編練新建陸軍,簡稱「新軍」,這是清末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開始編練新建陸軍,簡稱「新軍」,這是清末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1904年,清廷第六次選派赴日留學生,當年,留學生共260餘人,超過了前五批人數總和。其中,山西選拔學生20名,3名中央公費派送,17名山西財政支給,21歲的閻錫山就是3名中央公費派送生之一。第六批留日學生,雖由清廷派出,但後來大多成了辛亥革命前後,推翻清政府的中堅力量。

赴日留學 明瞭世勢

閻錫山赴日時,其父子明公贈其徐繼畬所著《瀛寰志略》,助其明瞭世界大勢;臨行前,山西巡撫及五大憲(撫臺、藩臺、臬臺、學臺、道臺)告誡留日學生,萬不可在海外接近革命黨人,誤入歧途;赴日當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戰勝俄國,並將勢力伸入中國東三省。

一踏上日本的船隻,閻錫山就感到無限感慨,日船員工,謙虛和藹,人少而事理,與中國風貌截然不同,於是一個問題縈繞心中:「日本為何國小而強?中國為何國大、人多而弱?」

到日後,由於清朝官吏的告誡猶在耳畔,閻錫山起初拒與革命黨人相往來。但隨著見聞的增長,及所閲書籍的啓發,閻錫山發現,清政府誤國太甚,特別是一天,他看到保皇黨出刊之中國魂,益覺清廷腐敗無能。保皇黨康有為、梁啓超在1898年戊戌變法立憲失敗後一蹶不振,閻錫山遂決心成為「屢仆屢起,澎湃全國」的革命力量。

保皇黨康有為、梁啓超在1898年戊戌變法立憲失敗後一蹶不振,閻錫山遂決心成為「屢仆屢起,澎湃全國」的革命力量。
保皇黨康有為、梁啓超在1898年戊戌變法立憲失敗後一蹶不振,閻錫山遂決心成為「屢仆屢起,澎湃全國」的革命力量。

追隨國父 著籍同盟

1905年夏,孫中山先生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並多次在留學生和華僑集會上發表演講。閻錫山在傾聽時,對先生三民主義救中國,以及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時,應同時改革社會經濟形態的主張,大為悅服,他也明瞭了心中的疑惑:「孫先生指出中國積弱之原因,在中國傾於保守,故讓西人獨步。中國從前之不變,因人皆不知改革之幸福,以為我中國人文明極盛,如斯已足。」

孫先生指出中國積弱之原因,在中國傾於保守,故讓西人獨步。
孫先生指出中國積弱之原因,在中國傾於保守,故讓西人獨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當年,閻錫山由同盟會重要領袖黃興主盟,加入同盟會。幾位山西老鄉隨後也受感召入會。閻錫山還到孫中山先生寓所,拜謁請教「平均地權」之意義,孫中山諄諄教誨的懇切態度,讓閻錫山晚年思之仍覺得「敬服不已」。

在孫中山的指示下,閻錫山等人組織成立了「鐵血丈夫團」,蓋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意。該團是同盟會内的一個精英團體,擔負實施革命之責,成員28人,很多都是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堅人物。

留學期間,閻錫山對現代軍事知識理論有了相當的掌握,並廣泛涉獵兵書,對將來革命軍事該如何進行,給予了更多的思考和研究。他在此期間草擬了兩本軍事教義——〈革命軍操典〉與〈革命軍戰法〉。

留日期間,日本正值明治維新,社會的振奮氣象,日本人民的敬軍精神,使閻錫山大為感佩、感嘆。他回憶說:「我們參加野外實習,晚間有人爭讓我們換衣洗淨熨乾,再換穿。吃飯飲水之後,安頓寢息,問明早起時間預備早餐,並叫起床。一切周到,並在行軍路旁,見老年人拱手低頭,若敬神然,後經詢知,他們腦筋中以為軍人是真正保護人民者。」

第六批留學生振武學校學習3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2年,於1909年學成歸國。清廷為鑑定留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北京舉行會試。會試結果,閻錫山名列上榜,中步兵科舉人。

辛亥之役 倡舉義旗

閻錫山回晉,時值辛亥革命前夕。當時,山西軍隊分新軍與舊軍兩部,新軍為一個混成協(旅),下轄兩個步兵標(團)——第85標、第86標,全協約4000餘人,全部駐守太原。舊軍兵力也為4000餘人,分駐太原、綏遠、大同、代州、臨汾。新軍大多為閻錫山的同學或盟友統帥,舊軍較為守舊。

為實際掌握新軍,閻錫山做出了種種努力,一年後,如願升任第86標標統(團長)。為使新軍易於掌握,且成為有朝氣的革命武力,閻錫山向山西巡撫丁寳銓與新軍統協姚鴻發提倡徵兵,獲批後,新軍兵員結構迅速改變,新兵與舊兵比例一年後即調整為八比二。此外,閻錫山還成立了「山西軍人俱樂部」,名為研究學術,實則是為革命做準備。凡此種種,都為太原辛亥起義奠下基礎。

辛亥革命以前,同盟會把革命任務分為江南、江北兩部分,起義發動點定於江南,蓋因江南離北京遠,清軍不易集中反擊,另因江南擁有沿海口岸,軍需品易於輸入。當時決定山西的任務是,待革命軍到河南後,出兵石家莊,接援革命軍北上。

1911年(辛亥年),爆發了兩次載入史冊的革命。4月,黃花崗起義爆發,雖告失敗,但「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孫中山《黃花崗烈士事略序》)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全國大震。

武昌起義的消息甫一傳到太原,同盟會山西支部就開始積極籌劃響應起義,剛調任山西巡撫不久的陸鍾琦也立即展開部署。陸鍾琦認為新軍不可靠,籌備部署軍隊換防,決定將新軍調往代州、臨汾,調舊軍回太原駐防,守衛巡撫衙門和彈藥庫等要害部門。同時,陸鍾琦下令,將山西的5000支德國新槍,隨帶子彈借給河南3000支,並已運走一部分。受這兩件事所迫,閻錫山不得不做出在太原提前起義的決定,且起義時間,也勢不待再緩。

受兩件事所迫,閻錫山不得不做出在太原提前起義的決定,且起義時間,也勢不待再緩。
受兩件事所迫,閻錫山不得不做出在太原提前起義的決定,且起義時間,也勢不待再緩,圖為太原首義門。

10月28日,陸鍾琦命令第85標、第86標分別出發,第85標黃國梁先率其一個營出發,其他新軍待命,未出發的部隊,不得發給子彈。陸鍾琦此種部署,是防止新軍整標出發後,途中生變,反戈回攻太原。閻錫山等人當機立斷,決定於10月29日晨(黃曆九月八日)在太原提前舉事。

10月29日,太原起義發動。領取了彈藥的新軍首先衝入太原城,各路按照閻錫山等人部署的路線進攻,很快攻占了彈藥庫,獲取到大量軍用物資,起義軍經過與巡防馬隊、新滿城守軍的激戰,最終攻入山西巡撫衙門。

陸鐘琦穿戴整齊,立於三堂樓前。閻錫山認為,陸巡撫父子等人忠勇孝之精神與人格值得敬佩,遂將殉職者禮葬。
陸鍾琦穿戴整齊,立於三堂樓前。閻錫山認為,陸巡撫父子等人忠勇孝之精神與人格值得敬佩,遂將殉職者禮葬。(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適時,巡撫陸鍾琦穿戴整齊,立於三堂樓前,其公子陸光熙(字亮臣)隨侍,勸起義軍不要動槍,陸巡撫說:「不要,你們照打我吧!」此時,陸巡撫隨侍中有動槍者,遂引發雙方交火,陸鍾琦父子於戰事中殉職,舊軍潰散投降,其餘清廷官員多遭拘押,太原起義宣告成功。閻錫山等人認為,陸巡撫父子等人立場雖與革命軍不同,但其忠勇孝之精神與人格值得敬佩,遂將殉職者禮葬。隨後,閻錫山被推舉為山西都督,時年28歲。

共和成立 當謝閻君

1912年9月,孫中山訪太原云:「不惟山西人當感戴閻君,即十八行省亦當致謝。」
1912年9月,孫中山訪太原云:「不惟山西人當感戴閻君,即十八行省亦當致謝。」(本文圖片除標注來源外,其餘皆為網絡圖片)

辛亥革命中,太原起義歷時較短,但作用舉足輕重。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於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定國號為中華民國。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退出歷史舞臺。

9月,孫中山訪太原,褒獎閻錫山云:「共和成立,須首推山西閻都督之力為最。」「去歲武昌起義,不半載競告成功,此實山西之力,閻君伯川之功,不惟山西人當感戴閻君,即十八行省亦當致謝。何也?廣東為革命之原初省份,滿清政府防範甚嚴,不能稍有施展。使非山西起義,斷絕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未完待續)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