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從修行的高度才能真正地抑制情緒。(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真正讓我們難受的是錢少、病痛、以及別人說自己不好聽的話嗎?其實不是的,而是這些事帶來的焦慮、煩躁、憤怒等負面情緒。人有生老病死,不好的過程就佔了四分之三,即使是生的過程也要經歷求學、求職、求而不得的負面經歷,當然還有累啊、渴啊、甚至意外引起的身體上痛苦。
也許有人說所有一切的不好都是這個肉身帶來的,如果沒有肉身就不需要吃喝睡拉,就不需要什麼錢,就不需要工作,那多好啊。其實不是這樣的,貪嗔痴是內發的,即使有這樣的生命,它沒有肉體,不需要吃喝睡拉,但它照樣會煩惱,會不幸福,它和你一樣會感到心的孤寂,或心的疲勞,只不過它的貪嗔痴的表現和你不一樣而已,它仍然是有漏的。這樣的眾生只是生活方式和你不同,完全沒必要羨慕它。
那麼既然情緒是一切根源,那麼我們怎麼消除情緒?你消除不了,因為三界就是有情眾生,既然消除不了,我們怎麼抑制控制情緒呢?或者我怎麼擺脫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呢?末法時代的修行人覺得我修行了,我知道幹壞事要下地獄,我對人好點,努力工作,也不貪圖金錢,所以就該舒舒服服的,沒病沒災,做生意順利,萬事如意,不受情緒之苦才對。
這個肯定是不行的,因為你修行的目標就是不再為人,擺脫六道,修行的目標不是讓你更好地享受人生,也不會因為你修行了,你所有的苦難都消失了,而是你修行了,你提高了認知,用另一種眼光或角度看生活中的苦,包括情緒帶來的苦。我們先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你家的抽水馬桶漏了,你拿膠布粘了一下,暫時是不漏水了,但是時間長了還是要漏的。普通人就是這樣對待生活中的苦和負面情緒的。遇到困難找人傾訴一番,或花錢買醉,暫時麻痺一下。而修行的人不是這樣的,修行的人站在一個高於普通人的高度,看清人的情感思維模式,然後處理自己的情感,不做情感的奴隸,最終達到自由和解脫,或逍遙。
先讓我們看看人的一天,早上醒來想的是如何準時出門,不要錯過了地鐵,不想遲到,到了單位想的是如何準備開會,開會時想的是下午的工作怎麼辦,好不容易下班了,想的是早點休息,因為明天還要早起。總之人時時刻刻都沒有生活在當下,總是想趕快做完手頭上的事,好趕著去做下一件事。
有位禪師說,普通人就是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睡覺的時候想著吃飯,這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寫照。你會問這是不是「安住當下」?於是一大群人去尋找所謂的「當下」,修行就變成了吃飯的時候找當下,睡覺的時候找當下,走路的時候也在找當下,猶如去海邊度假,到了海邊著急尋找那個叫「休息」的狀態去了,不找休息才是真正的休息,不努力去找當下,才是真正的當下。
如果我們說的當下僅僅是吃飯睡覺等日常,這還好理解,現在我們來說說人生中難以接受的某個階段,比如你家孩子正在準備中考,你是啥心情?一直在焦慮對嗎?你擔心孩子考不上高中,你承諾孩子,如果考上了就一家出去旅遊。你希望他趕快考完好結束你的焦慮難受狀態。但是即使考上了,你還會產生下一個焦慮,你會擔心他考不上大學,即使他考上大學,你又會擔心他找不到工作,總之你的焦慮是沒完沒了的,而且你的孩子也不可能永遠都滿足你。這就是前面那個用膠布補抽水馬桶漏水的比喻,人的期望暫時得到滿足後,接下來還有另一個期望,接下來還有無數的期望等著被滿足。
總之,人被各種牽掛弄得內心硬邦邦的,希望讓自己揪心的事趕快過去,好預備下一件事的發生,然後又重複出現預期和對未來的焦慮。我們就是生活在有無數的期望和恐懼所編織的虛幻之網中。最可怕的是這個網還是我們自己編織的。
我們的心思都是互相牽動的,最終就是兩樣東西,期望和恐懼。這兩樣東西可以看成經線和緯線,它們大量糾纏起來,令我們束縛在輪迴中動彈不得,這就是佛教中說的業力。不管你有多少錢,當多大官,哪怕你是總統,你都被對未來的期望、焦慮還有恐懼束縛得不能自由動彈。
就是因為生而為人太苦,一些高認知的人才會想去修行,擺脫輪迴之苦。當然人開始修行後知道不能看重金錢,也不能去害別人,但是時時刻刻還是感受著這些負面情緒並被深深牽動著。修行的人把牽動痛苦的那件事或那個人當作修行的最佳入口,當不好的事發生了,正好可以練習內觀,就想此時此刻的你,你的心情,你的念頭,你的心態,你的情緒,你喝的這杯咖啡,你坐的這個位置,你對面坐著的人,你手裡的手機等等,這些就是你現在的狀態,你聆聽汽車開過去的聲音,品味咖啡淡淡的苦味。假如你生意不太好,錢不多,那麼你先關注你現在的狀態,而不是焦慮錢的事,享受你此時此刻的狀態,缺錢的狀態。
你憑什麼認為現在的狀態是一個不好的狀態?你為什麼要著急?著急對於驅除這個狀態進入下一個狀態有什麼幫助?下一個狀態就真的好嗎?只要你努力的方向是從缺錢到有錢,這個東西就一直折磨著你,令你一直焦慮。而且解決了一個問題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就像用膠布補抽水馬桶的漏洞一樣。
要想解決根本問題,就要練習內觀,先從表層的感官開始修,先從咖啡的香味開始,從馬路上傳來的噪音開始,這些還只是粗顆粒度的感受,接著你會越修越細。剛開始的時候,例如生氣的時候,你知道自己在生氣,這個不難吧。但是初學者立即有兩種不同反應,第一種反應,我知道自己生氣了,還有一種反應是我憋不了了,只能堅持5秒就要爆發我的憤怒了。
我看著自己的怒火燃燒,怎麼辦?不怎麼辦,你要修的第一步就是先看著它,如果你期待的是「遏制怒火」,這不是佛法的主題,佛法講的是因果,我們要平時修才能避免或減輕下一次怒火,而不是怒火來的時候如何魔術般的讓怒火熄滅,這違反佛法的因果,你現在的怒火是以前各種因和合而成的。
情緒最喜歡的就是你和它糾纏,你打它,罵它,哪怕戳它一下,它都開心而且更有能量,它唯一害怕的就是你不理睬它,所以當怒火焚燒時,你就是看著它,沒有下一步,你就是知道你現在非常生氣,不用再想別的,第二天你還是這麼修,第三天第四天你還是這麼修,一直這麼修下去,你的覺知會變得越來越細微,你的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
當你的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時,有一天你會看到你生氣的全過程,它不再只是一個點,一個結果,從將要開始生氣,到開始生氣了,到你持續生氣,到氣開始消退,心開始鬆動,最後到氣全消了,就像一個人在看電影,看劇本一樣,整個過程都能把握得住,這就說明你的心更有力量了,開始有了覺知。
你現在的心像石頭一樣堅硬,不夠柔軟,在情緒來時沒有覺知,把情緒當作自己,淪為情緒的奴隸。覺知是沒有時間過程的,不能說我覺知了一分鐘,你在找那個覺知的狀態對不對?禪宗說「不迎不拒」,不要試圖去迎接,不要試圖去抗拒,不要試圖去影響,有了覺知後你就不再著急,不再焦慮。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我們這樣會不會成為懶惰的人?不是的,相反你擺脫了焦慮後,你的工作學習效率會更高,比如你會把孩子備考的階段當作正常的狀態,你會停止你的嘮叨,你的心態會讓家庭更祥和,他在你心態作用下會更輕鬆地備考。也就是說此時此刻無論發生什麼,它就叫做正常,為什麼是正常?是因為緣起性空,此時此刻無論發生什麼,它就是因緣和合的,它就是空性的。
所謂無我就是放下自己的情緒和所謂的「我以為」,能感受到情緒但不被帶動,只依照事實做決策,這就是實事求是,也是佛家說的應作如是觀。修行前我會期待我的孩子考上心儀的高中,我時刻被他的成績牽動著心,修行後我會用符合世界變化的邏輯開展行動,該補課的補,等行動去開創那個因,而不是一廂情願、乞求、強迫的方式去獲得想要的結果。
正教修行的人剛開始修行會感到很苦,其中一個原因是你的認知忽然一下提高了,看到了殘酷的真相。人世的真相就是人擺脫不了輪迴之苦。而不修行的人是看不到的,他們忙忙碌碌追求名利情,時刻生活在焦慮和恐懼中還不自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剛開始修行會還業債,佛家說人人都有業債,耶穌說人是有罪的。
當一個人既沒錢又沒有賺錢能力的時候,債主是不會找上門的,而當一個人開始有點錢,或開公司要上市了,債主們就會陸續上門要債了。同樣的邏輯,修行的人因為一下上升了一個緯度,獲得了福德,或要去一個好地方了,所以債主們都上門討債了。你也可以把修行看作創業,剛開始肯定是苦的,因為你開啟了新的方式,一切問題都是你沒碰到過的,舊的債主又要上門討債,這一切把你弄得焦頭爛額,但隨著經營模式上了軌道,看到你的生意有了起色,也許有的債主們不急著要債,他們把債當作投資,以後獲得的回報更大。這就是人在正法修煉中善解了過去的惡緣,用福報加倍償還自己過去傷害的生命,所以有的修行人會越修越輕鬆。
人的一切果報都是他自己的因緣所致,修行人當然也不例外。欲要果報轉,必先因緣轉,欲要因緣轉,必先心轉,心轉則因緣轉,因緣轉則果報轉,化解危機困難痛苦的最快捷最根本的辦法是懺悔、斷惡、修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