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與習近平(圖片來源: PAUL ELLIS ARIS MESSINIS/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1月17日訊】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三藩市會面,大家都不期望有何結果,但沒事好談卻又不能不談,反映雙方都感到眼下的中美關係異常緊張,問題無解,也需要通過接觸,加設防護欄,避免一發不可收拾的失控局面。
美國最關注的,首先是地緣政治引發軍事衝突。北京派出解放軍,從海空兩路經常跨越台海中線,擺明是加強軍事威嚇,以升高戰爭風險之勢,脅迫臺灣統一,完全牴觸不容武力改變現狀的文明原則。另一邊廂在南海,中菲兩國的領土紛爭,導致雙方上月在南沙群島仁愛礁海域直接衝突,解放軍發射水炮和激光,阻截菲律奔馳兵運送物資的船只靠近。
有別於海峽兩岸處於備戰狀態,中菲衝突已經發生,同時美國與菲律賓軍事結盟,菲律賓軍方船艦受到襲擊,美國有責任還擊。換言之,中菲衝突可以演變成中美衝突。十月的衝突未見美方軍事介入,只是因為水炮和激光不算武器,才避免了戰爭,但難保日後不會衝突重演,一旦擦槍走火,中美戰爭便無可避免。因此,美國雖然無法改變兩國的領土主張,但希望通過中美軍方高層建立熱線,可以適時制止衝突升級。
對於中國,重點不在中菲地緣政治風險,而是眼下的經濟危機和臺灣統一。當消費投資不振,房地產及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外國投資撤走,北京當然希望美國手下留情,降低關稅、解除高科技禁運、撤銷投資限制等。至於臺灣問題,屬於民族復興大業,只要美國不要插手,便萬事具備了。
不過,雙方可討論的空間不大。一來焦點各有不同,二來各有不能退讓的立場。例如臺灣問題,北京認為主權不容討論,怎樣對待臺灣是「內政」,美國則雖然信守「一個中國」,但未表明是否同意臺灣是中國領土,只堅持須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又如美國對華經濟政策,是從國家安全形度考慮,寧枉毋縱,北京一向重視國安,又怎會不明白?到最後,大家除了同意可以不同意,或者建立日後多層次的溝通渠道,避免中菲衝突變成中美戰爭,還有什麼?
至於其他,更沒什麼好談,因為兩國的國策同樣堅定不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雖然曾說世界之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同時存在,他甚至對到訪的美國議員表示,中美關係進一步發展有千百個好理由,卻找不到任何道理把關係搞垮。不過,他對解放軍的內部講話,一再暗指美國(「一些西方國家」)不懷好意,是妨礙中國民族復興的最大阻力,因為他們不想見到社會主義中國在中共領導之下日漸強大。
這份敵意,視西方為發展障礙,也驅使北京逐步發展抗衡西方的另一套國際秩序,擺脫現有制度的束縛。由金磚五國、積極發展與中東國家(包括伊朗)的關係,再到一帶一路計畫、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上海合作組織等等,都是中國一手建立的國際政治及經濟舞臺,以替代西方國家以共通規則為本的國際秩序,以美元結算為主的國際貿易系統。由中國建立新國際秩序,並擔當領導角色,相信是習近平根深蒂固的想法,不會作出絲毫讓步。
不過,對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中國樹立的新國際秩序不僅是自立門戶,更是破壞國際規則,顛覆核心價值。例如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掠奪他國領土,明顯違反聯合國憲章,中國堅持與俄羅斯友好關係無上限。在中東,伊朗支持恐怖主義活動,但無礙與中國的政經關係。正當西方陣營嚴懲犯規者,中國卻增加購買俄羅斯石油,加強兩地經貿關係。
美國除了批評中國向俄羅斯和伊朗購買石油,亦指責中國向兩國提供物料,如無人飛機配件和火箭燃料所需的化學品,協助他們製造武器。在國際組織之中,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有明顯的影響力,有研究指出,這些國家在聯合國的投票之中,75%的意向與中國相同,有效抗衡民主國家陣營的取向。
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2023年度報告前天出爐,鄭重指出北京過去一年面對內外挑戰,不但沒有任何改變,反而加大了侵略行動的力度。委員會主席白嘉玲(Carolyn Bartholomew)更直言,北京要蓄意有系統瓦解的,正是「由美國及其盟國領導的,以自由市場、基本人權和尊重自由開放社會為基礎的國際規則秩序。」
從實利到原則,中美之間共通之處不多,合作空間不大。這樣的關係,向前同行舉步維艱,但向後倒退的話,將是更難堪的動盪。所以,今次中美會談的目標和結果即使乏善可陳,卻是不能沒有,大家可趁此機會盤點實力、策略和形勢,後事如何,留待日後分解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