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再談中東臺海局勢 專家籲放棄戰略模糊(圖)

發表:2023-12-07 10:0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布林肯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圖片來源:Anna Moneymak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2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程帆編譯綜合報導)12月6日(週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通電話時表示,雙方將就中東衝突和臺灣問題保持溝通。專家評論稱,美國必須保持頭腦清醒,摒棄多年來「戰略模糊」的失敗外交政策。

中東問題

根據美國國務院週三發表的聲明,布林肯與王毅討論了他上月在中東的旅行,以及美國在該地區的外交努力,強調各方須努力防止衝突蔓延。對此,王毅認為,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停火,「以盡快結束戰鬥」。

事實上,就在本月3日,由伊朗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組織開始對紅海和三艘以色列船隻發動了一系列新的襲擊。這引起了部署在這條世界上最繁忙海上航線之一的美國軍艦的回應。隨即,美軍擊落3架葉門無人機。布林肯認為,這次的中東海上襲擊與巴以衝突升級有關,它對於每一個擁有維護海上安全和國際法義務的國家,都構成了威脅。

近年來,中國試圖不斷加強與伊朗的關係,而伊朗卻是巴勒斯坦激進武裝份子哈馬斯(Hamas)的主要政治、軍事和財政支持者。美國則是以色列的堅定盟友。

幾十年來,中國的立場一直是鼓勵巴勒斯坦建國,主張「兩國方案」,即居住於巴勒斯坦地區的兩個民族(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各自建立兩個不同國家(two states for two groups of people)。在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帶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國並存。

就在今年10月底王毅為「拜習會」鋪路訪問華盛頓時,布林肯呼籲中國應利用其對伊朗的影響力,阻止以色列-哈馬斯衝突繼續擴大化,王毅並沒有立即做出答覆。

臺灣問題

除了中東問題,美中雙方還就臺灣海峽問題進行了交談。

據法新社的報導,王毅此番再次強調對臺灣半島的「嚴正立場」,要求美國「不得干涉中國內政、不可支持或縱容任何『台獨』勢力」。

今年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加州舊金山參加亞太經合峰會(APEC)時,單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會晤。他明確表示,美國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但也反對台海任一方改變現狀。他還敦促中方不應干預明年臺灣總統大選。

日益嚴重的國際危機可能導致美國的精英階層和地緣政經專家調整他們對中國的既定立場。儘管有些人正在修改或徹底拒絕先前的觀點,有的甚至兜了一圈又回到了之前放棄的立場。

專家評論

《國會山報》(the Hills)近日發表了美國國防部前中國問題專家博斯科(Joseph Bosco)的評論文章。他指出,過去十年,美國各個行業的精英們逐漸意識到,與中國接觸是外交政策的一個巨大失敗。要保障美國國家利益和安全就必須對中共的動機和目標保持清醒的態度。

北京對國內民眾的鎮壓和封鎖,以及日益加強的對外侵略,尤其是東南亞周邊國家,迫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危機的存在,更引發人們新的擔憂,即緊張局勢可能升級為實際衝突。

一些官員和專家卻在正在恢復先前失敗的政策,即希望中共自我變好,而讓華盛頓做出更多讓步,對中國不可談判的立場表現出更多的理解。某些大公司也不願因為堅持正義而損害他們從中國獲得的巨大利益。

對許多人來說,依賴變成了危險的糾纏。因此,許多西方國家現正在尋求與中共脫鉤,用歐洲人的話來講,就是降低風險。

川普執政時期,他將中國稱為「對世界的威脅」,並採取了一系列方案試圖阻止其強大,而拜登政府基本上延續了上一屆的對華政策。

就連「熊貓擁抱者」、前國防部官員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也對華立場發生了180度的轉變。他警告說,北京正在長期尋求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霸主。

博斯科認為華盛頓必須放棄克林頓政府時期首次提出的戰略模糊政策。並同時宣布對臺灣使用任何武力或脅迫,都會導致美國的直接軍事干預和對臺灣的正式外交承認。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