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網絡截圖)
明代思想家輩出,明朝中葉的王陽明心學、王艮隱學等名揚天下。明末動亂年代還產生了3位思想巨頭:顧炎武、王夫之和黃宗羲,他們思想共同點是奉行實學,講究「經世致用」。所以現在看來,清代盛行的實學之風從晚明時代就已經開始了。顧炎武對士大夫們的空談之風深惡痛絕,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而王夫之主張社會的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不可能人為地逆轉。認知來源於實踐。知源於行,知行合一,行知合一,才是明理。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自稱船山先生,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
在哲學思想方面,王夫之的成就最突出,他著重闡明「理在氣中」的樸素唯物觀。氣指世上的物質,物質是客觀存在,不管是否被感覺到,物質可以轉化,但不消失。比如柴薪燃燒,成為焰、煙、灰,只是轉化成另一種形態。理指客觀事物的規律,「理即氣之理」,因此,只能是「理在氣中」,不可能是「理在氣先」。
王夫之晚年隱居著述,在他的哲學思想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修身六然」和「四看」養性格言,凝練含蓄,極富哲理,是為人在世修心養性的秘籍,也是留給今人的一筆文化財產。
明代出土的彩盤。(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六然」
自處時 超然
以平常心看待自己,不妨豁達一些。對生、老、病、死,要有超然達觀的態度,順應自然,以高層次人生境界來觀照自己,淨化自己。獨處時,就是自我淨化之時。要拋棄奢侈之想,割斷虛榮之念,要有「寧靜致遠」的境界。
處人時 藹然
與人相處,與人為善。體現在態度誠懇謙和,融洽和諧。王夫之尊崇唐代百歲醫學家、養生家孫思邈之說:「性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內作,此養生之大經也。」修身養性,養生,首要的是「善」。
無事時 澄然
澄然,乃性情上清澄、寧靜。閑暇時間就取這種態度。不能閑的發慌,懶惰懈怠,也不可因安逸生貪婪慾望。內心安寧,思緒平穩,才能清靜養神。
處事時 斷然
「當斷不斷必有後患。」遇事猶豫不決,搖擺不定,來自沒有主見的焦慮。遇事要當斷則斷,無須拖泥帶水。
得意時 淡然
在志得意滿時,仍需心謙身平,不居功自傲,這是很難做到的。
要把得意看得淡一些。人得意時很容易驕傲,很多大英雄都難免忘乎所以。歷史上有很多樂極生悲的例子。
失意時 泰然
身處逆境時,不能自暴自棄。要泰然處之。不要把一時的成敗看得太重。失意時最能看清的是自己的不足,反而成為有志者的收穫。
「四看」
大事難事 看擔當
「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成就一番事業,就要勇於擔當,甘於幹大事,攬難事,凡事要看能否擔當得起,這是成大事者的本事、氣魄和膽略。
逆境順境 看襟懷
為人要有胸襟,胸懷大志,虛懷若谷。怎麼看看一個人的襟懷?就是看他的氣度和風範。也要看自己的胸襟,身處順境不能飄飄然,一旦受挫,不能怨天尤人,更不可破罐破摔。
臨喜臨怒 看涵養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態,要沉著冷靜,寵辱不驚,不過喜也不過悲,這反映一個人的意志和涵養,「大喜臨門不張揚,無故加之而不怒」,體現一個人的定力,定力有多深,涵養就有多深。
群行群止 看習慣
社會生活中,如何在大眾中安身立命?群行就是和別人一起共事,互相協調配合,所謂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問題,就要看你的見識了,要做出正確的判斷,該去就去,該留就留,不能一味從眾,人云亦云。
責任編輯:文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