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3年12月22日訊】2023年12月10日,米萊,正式就任阿根廷總統。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燒到了虛高的阿根廷比索幣值身上。阿根廷時間12月12日收盤之後,阿根廷的經濟部長路易斯-卡普托在電視講話中宣布,將比索兌美元的官方匯率從1/366.5調整到1/800。算下來,阿根廷官方匯率一天貶值了54%。
過去一段時間,阿根廷比索兌換美元,除了官方匯率,在實際中通用的是「藍色美元(Blue Dollor)」,其實就是黑市匯率,這個匯率早在米萊競選阿根廷總統前後就已經跌至1/900。所以,現在比索兌換美元,看似一天貶值54%,實際上阿根廷人已經早有預料。
在這裡,簡單敘述一下阿根廷貨幣的歷史——其實,全球主要國家的貨幣史,才是筆者真正的hobby。
西班牙人來到美洲之前,阿根廷只有30萬處於原始社會階段的土著,可以說沒有貨幣。
16世紀初期,西班牙殖民者來到這裡,發現住在一條大河附近的當地土著,身上掛滿白銀飾品,他們以為這裡就是盛產白銀的財富聖地,所以把該地區稱為de la Plata——la Plata是西班牙語「白銀」的意思,所以可以翻譯為「白銀之地」,至於那條河自然就叫「Rio de la Plata」,這就是阿根廷母親河拉普拉塔河。
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阿根廷一直叫做拉普拉塔區,但讓西班牙無比失望的是,他們從未在該區域發現有價值的銀礦,土著身上的白銀,來自安第斯山脈礦山中所提煉的白銀。
後來,西班牙人在今天的玻利維亞發現了波托西超級大銀礦,開始大量鑄造西班牙比索銀圓(Peso),拉普拉塔區殖民者通用的貨幣,自然就是比索銀圓。這種銀圓,在北美洲被稱為「西班牙道勒」(Spanish Dollor),並且成為今天「美元(US Dollor)」的前身。
1816年阿根廷宣布獨立,雖然鬧獨立的這些人也是西班牙人的後裔(按照中國現在流行的說法,他們應該是「數典忘祖的西姦」),但為了體現與殖民者的不同,選擇將la Plata這個名字翻譯為拉丁語的Argentina——在拉丁語裡面,Argent是白銀、閃閃發亮的意思,Argentina,意思就是「白銀之國」。
語言一轉換,你是不是立馬就覺得,阿根廷比拉普拉塔要高一個檔次?
1816年獨立之後,在貨幣方面,阿根廷借鑒美國的做法,實施金銀復本位制度,但他們沒啥貨幣主權意識,依然使用西班牙比索銀圓。
從政治上看,獨立之後的幾十年裡,阿根廷一直陷入聯邦派和集權派的政治鬥爭中,直到1852年聯邦派烏爾基薩掌握權力,制訂了阿根廷憲法,阿根廷從此才確認為聯邦國家。
1880年之後,阿根廷政局穩定下來。隨後的1881年,隨著當時歐洲國家紛紛轉向金本位,阿根廷也繼德國、日本、法國和北歐國家之後,宣布實施金本位。
穩定的政局、穩定的貨幣制度,為阿根廷的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
從1870年到1910年,在《1852憲法》的框架下,阿根廷實施政府不干涉經濟的「阿爾維迪主義」,移民潮和死亡率降低使阿根廷的人口在40年內翻了5倍,其鐵路里程從503公里陡增至3.1萬公里,小麥的年出口量從10萬噸增至250萬噸,海上冷凍船的應用促使牛肉年出口從2.5萬噸增至36.5萬噸。
憑著農牧產品和礦產品出口,再加上便利的鐵路系統,阿根廷迅速變為拉美首富和當時的發達國家。因為大量貿易順差,阿根廷央行積累的黃金,讓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的英格蘭銀行都感到汗顏,阿根廷人當時也成為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民眾。
阿根廷與西歐有共同的文化淵源、宗教信仰和血緣關係,執行世俗的免費公共義務教育系統,在幾十年時間裏,阿根廷人的識字率從22%激增至65%,比一些拉美國家現在的水平還要高,1912年阿根廷實施普通成年男性無記名投票選舉,是世界上第一個男性普選的國家……
1908年,阿根廷成為全球第7大經濟體;
1910年,阿根廷人均GDP僅次於美國與英國,位居世界第三;
1922年,阿根廷人均外貿額度排名全球第3,僅次於貿易立國的小國荷蘭和比利時;
第一次世界大戰,阿根廷嚴守中立政策,躲過了戰火蹂躪,還通過物資出口發了一筆橫財,和美國一樣成為了整個文明世界的樂土。在當時,有點兒見識的人看來,就北美的美國和南美的阿根廷,是人類唯二最有希望的國家。與美國相比,阿根廷人口規模小,且國民整體素質整體較高,氣候更溫和,很多歐洲貴族精英,都選擇了移民阿根廷。
大蕭條爆發之後,當時西方主要國家紛紛設置貿易保護壁壘,對阿根廷的出口造成重創,這改變了阿根廷經濟的路徑。
先是一個主張民粹主義的總統當選,大搞民族經濟、國營經濟。隨著經濟的垮臺,又有軍隊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起軍事獨裁政權,廢除了為阿根廷帶來幾十年貨幣穩定的金本位制度,將貨幣掛鉤美元1:1的幣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再次為阿根廷帶來了經濟暴富的機會,雖然阿根廷傾向於德意日法西斯(阿根廷的義大利移民佔比很高),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阿根廷並未參戰,而是倒賣各種戰爭物資,大發其財,黃金儲備暴漲。
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當中,1943年6月4日,阿根廷「聯合軍官團」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到了1944年初,以J.D.貝隆為首的「上校集團」取代「聯合軍官團」,掌握了國家權力,看到德意日法西斯氣數已盡,於是及時轉舵,趕緊對德意日宣戰,搖身一變成為戰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全球百廢待興,但卻是阿根廷實力最強大的時刻,其經濟規模位居全球第五,黃金儲備是全球第四,人均GDP位居主要國家第三名,富得流油,妥妥的一流國家。
攜強大國力,貝隆在其第二任夫人伊娃(著名的貝隆夫人)協助下,提出了「政治主權、經濟獨立、社會正義」的口號,贏得社會底層的廣泛支持,從而順利從軍政府向民選政府轉型。
接下來就是眾所周知的「貝隆主義」出臺,從此影響了阿根廷政治和經濟迄今。在這裡,我們說回阿根廷的貨幣變遷。
1946和1951年,貝隆兩次通過民選方式當選阿根廷總統,在貝隆主義折騰之下,國有制、高關稅、高腐敗、高福利、高通脹、資本嚴格管制,嚴重影響了阿根廷經濟,比索不斷貶值。
軍隊再度發動政變,推翻貝隆政權,阿根廷陷入了軍政府-民選政府-軍政府的循環之中,但國有制、高關稅、高腐敗、高通脹、資本嚴格管制等弊病,卻絲毫沒有改善。比索兌美元的匯率,也從1已經跌至1/350,而且還兩次對外債務違約。
1970年1月1日,阿根廷軍政府發行新比索,並以1:100比率回收舊比索。由於軍政府的統治極為脆弱,再加上馬島戰爭一敗塗地,新比索幣值持續下跌,而且比以前的比索貶值速度更快、更嚴重。
1983年6月1日,阿根廷軍政府決定發行新新比索,並按1:10000的比例收回新比索。
還是軍政府時代,阿根廷民眾對比索幣值的不信任已經成為慣性,新新比索幣值繼續狂跌,軍政府黯然下臺。1983年10月,阿根廷舉行民主大選,激進公民聯盟主席阿方辛當選總統。
為鞏固自己的統治,1985年6月,阿方辛政府再次祭出「換幣大法」:發行新貨幣奧斯特拉(Austral),1奧斯特拉=1000新新比索,0.8奧斯特拉兌換1美元。
然而,阿方辛依然實施貝隆主義——而這,正是通脹的根源,所以奧斯特拉幣值一路暴跌,政治經濟一片混亂。1980年到1992年,阿根廷又有兩次對外主權債務違約,成為了國際上著名的「老賴」,已然從一個一流國家墜入三流國家的範疇。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主導下,梅內姆政府開始了一場全面的、阿根廷有史以來最大膽的經濟改革——貨幣局制度。
1991年4月,阿根廷政府宣布,1992年將發行新新新比索,新新新比索以1:1的匯率釘住美元,1新新新比索=10000奧斯特,每發行一個新新新比索都必須有一個美元的儲備作為支持,並且可以自由兌換。
貨幣局制度堅持了10年,為阿根廷經濟爭取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難得的一段經濟正常發展的時光——但,也只是堅持了10年。
2002年1月1日,政府不得不宣布,放棄貨幣局制度,放開比索匯率,同時宣布對1300億美元外債再次違約,由此導致比索瞬間崩盤——新新新比索兌美元匯率,很快從1跌到了4。然後,比索兌美元的幣值就一路下跌,一直跌到今天的1/800。
不妨計算一下,從貝隆當選總統一直到現在米萊當上總統,美元對最初的阿根廷比索「升值」了多少倍:
二戰剛結束:舊比索,1;
1970年:新比索,100;
1983年:新新比索,10000*100=100萬;
1985年:奧斯特拉,1000*100萬*0.8=8億;
1992年:新新新比索,10000*8億=8萬億;
現在:8萬億*800=6400萬億。
也就是說,美元對當初的阿根廷比索,升值了6400萬億倍!
進一步計算,1945年的黃金價格為35美元/盎司,現在是1980美元/盎司,也就意味著,美元已經失去其98%以上的價值,貶值為原來的1.77%。相比黃金,70年前阿根廷比索的價值,其實已經貶為原來的1/36萬萬億……換句話說,過去70年,相對於最初的阿根廷比索,黃金「被動升值」了36萬萬億倍!
很多人可能會有錯覺,認為這是阿根廷的特殊情況。不不不,這才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貨幣的普遍歷史,不信,你去查查過去100年裡,除英國、美國、瑞士、瑞典之外任何一個主要國家的貨幣史。
就拿中國的人民幣來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1950年共產中國剛成立的時候,中央政府規定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是1/42000;1955年中國實施貨幣改革,發行新版人民幣,新舊幣的兌換比率為1:10000,新幣兌美元的官方匯率設定為1/2.46;
就在1994年年初,中國也和今天的阿根廷一樣,人民幣兌美元的官方匯率,突然從1/5.8貶值到1/8.7,貶值45%。
這,就是信用貨幣的所謂「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