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馬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有一部電視劇描述齊宣王與鐘無艷的故事,其中一幕顯示齊宣王呼喊自己的王后為「梓童」。看到這裡,你是否覺得奇怪,高高在上的王后怎麼會擁有如此奇怪的稱呼呢?「梓童」二字究竟代表了什麼意思呢?
其實,根據學者考證,「梓童」理應源自於「子童」。「子童」名稱最早出現在包括了《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誌平話》的《全相平話五種》,而內文有載:「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武王伐紂平話》)
學者進一步表示,《全相平話五種》的創作年代,應該介於南宋中期或元代,而這一段時間正處於通俗文學的發展期,進而產生出一大批新語匯,其中包括了「子童」。亦有學者認為「子童」這一詞彙,是從「小童」衍化而來。
許多人一看「小童」二字,都誤以為是指小孩,但實則是指先秦諸侯正配夫人自稱的謙詞。《論語‧季氏》有云:「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另外,「小童」還是帝王居喪期間的自稱,像《左傳‧僖公九年》有云:「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其實,古代不少詞彙都揭示古人謙虛的心態,縱使身居高位、手握權柄,也不忘謙虛、自省。雖然這些「君夫人」的位階都比後來的皇后相差甚多,但後世的群后依然沿襲前稱。因此,《後漢書》才會記載皇后的謙稱為「小君」。
至於詞彙的變化,怎麼會一路從「小童」、「子童」再到「梓童」呢?學者考證後表示,宋代盛行程朱理學,非常重視傳統的倫理綱常,致使話本作者、說書人在此般的風氣下,在運用詞語上變得更加謹慎,不願去冒犯禁忌。縱使「小童」有所依據,但拿「小」來稱呼皇后具有不敬之嫌,故以兼具尊崇、稱讚與小義的「子」字來取代,進而讓「小童」逐漸變成了「子童」。
到了明代,換「梓童」取代了「子童」,變成皇帝或國王呼喚皇后之稱號。之所以起這般變化,亦有緣由。「梓」乃百木之長,且跟「子」的音韻相同。因此,古人當然會選擇對帝后更顯得尊重,同時具有高貴之意的「梓童」來取代「子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