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會上(圖片來源:ST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4月15日訊】提到大學老師,不少人第一反應會覺得這是鐵飯碗的典範:社會地位高、福利待遇好、自帶寒暑假,而且比起小初高老師,還多一份不用坐班的自在。
然而,這樣的好命輪不到被戲稱為「青椒」的大學青年教師們。
他們既要做到教書科研兩不誤,還得時刻盯著「非升即走」這把達摩克里斯之劍;不僅寒暑假要奉獻給科研事業,就連雙休都快保不住了。最後一看工資條,少得讓人覺得「奮鬥不值得」。
高校任教的圍城,外人看了說前途大好,「青椒」看了只想說「快逃」。
擠進高校,越來越難
對不少博士而言,熬到畢業的最大動力就是去高校任教、做科研。與之相對的,大多數高校招聘教師,博士學歷也是最基本的門檻。
曾經的博士,還是絕對的「稀缺資源」。2000年,中國的博士畢業生數量才剛過一萬。經過二十多年不斷擴招,到2022年,博士畢業生已經增加到了8.23萬。
按理說,年輕博士人才日益增多,高校教師隊伍也該逐漸被「青春風暴」席捲,湧入更多「青椒」,朝年輕化的方向發展。
但事實是,近年來高校中的「青椒」佔比不僅沒高,還越來越低了。從2014年到2020年,中國高校34歲及以下的教師人數減少了5.67萬人,比例從37.79%下降到了28.54%。
可見高校並不是每年都能吸納那麼多「新鮮血液」,博士與高校招聘之間已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造成的結果便是高校教師的入職標準水漲船高。
我們梳理了不同層次共20所高校對青年教師的招聘要求,並對其進行詞頻分析,發現博士們在應聘時,既要卷論文和項目的數量、質量,也要卷畢業院校、博後經歷、海外研修。甚至,連本碩學校層次都可以成為博士們被「優中擇優」的一環。
層層篩選下,能笑到最後的,只剩360°無死角的「六邊形戰士」,難怪有人吐槽:原來招的是博士啊,看難度我還以為要招的是院士呢。
而且,修煉成「六邊形戰士」的時間也不能太長,大部分高校在招聘時都給出了「入職年齡不超過35歲」的標準,一些頭部高校甚至卡到了32歲。
同樣是三十多歲,自己的同學碩士畢業的時候就進了大廠,雖然現在要擔心被優化裁員,但至少掙了不少錢;而想進高校的博士,還在為「入職第一關」抓耳撓腮。
如果說985、211這樣的頭部高校把入職要求拉高,還屬情理之中,可以理解。可如今35歲以下、博士加論文起步的風,甚至都已經吹到了部分發達地區的大專院校。
就業的毒打,無人能倖免。
非升即走,青椒渡劫
好不容易「上岸」心儀的高校,「青椒」們的喜悅也持續不了太久,因為留下才是苦難的開始。
萬惡之源便是「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學校會先暫時聘用「青椒」六年,在此期間,他們需要完成科研、教學上的各類KPI,等通過晉升考核,才能拿到長期聘用的合同,否則將面臨失業危機。
我們統計了社交平台上有關「非升即走」的討論,發現「青椒」們提及最多的便是與考核掛鉤的科研、教學和行政。
「青椒」剛入職,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投身科研事業,與之密切相關的論文、項目、基金、成果等詞彙出現的頻率尤其高。
其中最讓「青椒」頭疼的,非論文莫屬。
想在核心期刊上發論文,一次次的被拒和退稿是必經之路,動輒要好幾年才能發表一點成果。於是,「青椒」們每天在缺數據、跑實驗、改模型、寫論文中歷劫,連春節都可以成為通宵的工作日:
大年初一我七點多到辦公室準備寫論文,另一個同事從他辦公室出來,他肯定除夕通宵了。
除了論文,基金的申請也是一道坎。對於「青椒」的發展尤其關鍵的,是青年科學基金——不僅被視為後續科研的入門門檻和起步經費,更是部分高校「非升即走」合同裡直接規定的硬指標之一。
但成功申請到青年科學基金並非易事。近五年來,其資助率均未高於20%,醫學方向甚至低至15%。
像2023年,「青基」申請項目總數超過13萬,但成功被批准的僅兩萬多,可見其競爭之慘烈。不少「青椒」屢敗屢戰、N次寫「本子」申請已經是家常便飯:
我寫了五次,每次通宵加熬夜,交本子的時候感覺人都快挂了。
身上背著一大串科研指標的「青椒」們,為了不成為「走」的那批人,必須要使出渾身解數,甚至恨不得一天有48小時做科研。
一旦真的被「非升即走」的制度淘汰出局,35歲左右、上有老下有小的的青年教師們,不僅重新找工作不佔年齡優勢,孩子可能還得從高校附小轉學。
青椒工作,事多錢少
除了科研任務重,「青椒」還有教學和部分行政工作要承擔,想辦法擠時間做科研也是他們要面臨的大難題。
其中,教學堪稱「青椒」們的時間殺手。當高校青年教師被問到日常工作中的時間分配時,超三成都表示教學時間較多,科研時間較少。
也有不少「青椒」胸懷一腔教育熱情,備課到後半夜,但上課的時候發現台下學生個個低頭玩手機,碰到聽課的督導還被批評課堂互動不足。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科研和教學都沒搞好。
再者,行政工作也是不少「青椒」不得不接的「燙手山芋」:會議記錄、實驗室採購、兼職班主任……心酸得像是個「雜活垃圾桶」。
開線上學術會,系領導讓我負責把參會專家的截圖修得好看點。
除此之外,「青椒」的日常生活可能還有照顧剛出生的小孩、維繫打點學術圈關係……無數隱形事務累加在一起,讓他們壓力山大,工作節奏直追「996」。
但大廠員工「996」起碼有高薪彌補,許多高校「青椒」則純屬是在用愛發電。2019年一項面向5188位高校青年教師的調查顯示,六成多「青椒」月收入不足一萬。
高校教師的工資通常由基本工資、津補貼、基礎性績效和獎勵性績效四部分構成。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的一項高校教師薪資調查則顯示,作為保障性工資的基礎工資佔比極低,大約只佔月應發工資的30.2%,而由工齡補貼、租房補貼和公積金組成的津補貼佔比也僅為8.25%。
真正決定工資高低的,是包含基礎性績效和年底的獎勵性績效。基礎性績效主要包括崗位津貼,通常與職稱掛鉤。要拿到更高的職稱,「青椒」們得先晉升,而晉升的重要條件之一還是科研。
「青椒」們在學術積累上本就比不過老教師,還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教學和行政工作上,科研根本沒時間做。但科研產出低,年底的獎勵性績效也要大打折扣,可能連老教師年底績效獎金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有「青椒」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只有五六千的工資單,不禁感慨:五千塊可能雇不到住家保姆,但是能雇到一個名牌高校畢業的博士。
可以說,忙得隱蔽,窮得穩定,幾乎成了「青椒」們心照不宣的共同處境。
從錢多事少的憧憬,到錢少事多的現實,不少已經釋懷的青椒只想著熬過「非升即走」、熬到副教授就能苦盡甘來。可即使熬到了副教授,考核也不會就此消失,壓力依舊會如影隨形。
更何況,副教授之後還有教授,教授之上還有「長江學者」「國家傑青」等各類頭銜要爭取……依然要反複寫論文、申項目、做課題,向上爬的內卷程度無疑只增不減。
像這樣要靠「熬」的工作,本質就如一位學醫的網友說的那樣:
越老越吃香,意思是老了有可能吃香,但年輕的時候,肯定不吃香。
来源:讀數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