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至右:康熙、雍正、乾隆。(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古人名字會有名、字、號,基於對人的尊重,是稱呼其字或號,並不會直呼其名。那麼,對皇帝又該如何稱呼呢?肯定是不能直接稱呼皇帝名字的,那麼人們都是怎麼稱呼皇帝的呢?稱呼皇帝多半有: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四種,接下來就分別跟大家談談。
一、諡號
人們稱呼的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厲王、商紂王、漢武帝、隋煬帝,這些都是諡號。諡號是指皇帝去世後,繼任皇帝與眾臣根據給去世的先帝生前的品德、功勞,給予的評價。
諡號一般分成「美諡」、「平諡」和「惡諡」。美諡是表揚的、例如:文、武、明、睿等,但什麼是「武」呢?就是指有平定戰亂之功勞;平諡是不褒不貶,含有惋惜之意,例如:楚懷王,唐哀宗;惡諡是批評的,像周厲王、周幽王、漢靈帝、隋煬帝等皇帝那樣,個性殘暴或缺乏德行。
諡號起源於周朝,秦朝時曾一度廢除,並於漢朝恢復,直至清朝末期。早期的諡號往往一、兩個字,唐朝以後開始增多,到了清朝時,帝后的諡號往往多達十幾、二十個字。唐朝之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唐朝到明朝的皇帝大多稱廟號。
二、廟號
我們稱呼的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宋神宗、宋徽宗、明太祖等等,都屬於廟號。廟號是什麼呢?皇城的建築一般是左祖右社的形制,左邊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太廟,皇帝過世後會將牌位放入太廟中,供後世子孫祭祀。因此,古人會為入太廟的皇帝專門起一個用於祭祀的名號,也就是廟號,廟號基本分為「祖」、「宗」兩種,開國皇帝一般會稱呼為祖,例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至於守護江山的皇帝一般會被稱為宗,例如:唐太宗、唐玄宗、宋神宗等。
廟號顧名思義為君王死後,用於在太廟中享用奉祀時被稱呼的名字。廟號源自於商朝,沿用至清朝,但在唐朝以前,只有大功的皇帝才享有廟號,漢朝擁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有廟號的皇帝僅有七位。唐朝過後,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廟號。
自隋唐以來,幾乎每一位皇帝都擁有廟號,例如:宋太祖趙匡胤、漢高祖劉邦等廟號。值得一提的是,號為世祖的帝王大多完成了帝國統一,例如:清世祖,而號為太宗的皇帝大多即有作為,如唐太宗。
三、年號
我們稱呼的康熙、雍正、乾隆,其實是皇帝使用的年號。什麼是年號?一般新皇帝登基後,要為自己起年號,不再使用先前的年號,稱為改元。
年號是由漢武帝首創,沿用至清朝。年號的功用為紀年與標榜正統政權。中國第一個年號為漢武帝的「建元」。
根據《漢書》紀載,武帝外出狩獵時,獵到了一頭象徵吉祥寓意的獨角獸白麟,隨後在群臣的倡議下用於紀年,立年號「元狩」,並追溯前三年號為建元、元光及元朔,而在武帝一生之中,改元多次,最愛使用的「元」字便使用了七次之多。
我們還能從古銅錢上看到順治通寶、康熙通寶、乾隆通寶等等,這些都是年號。
明清以前的年號可以多次改動,一般說來,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大災大難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比如漢武帝先後用了十一個年號,唐高宗用了十四個年號。從明朝朱元璋開始,明清兩代皇帝一位皇帝一個年號(明英宗和清太宗除外),因此人們往往也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崇禎皇帝等。
四、尊號
古代皇帝在世時也會使用尊稱,如武則天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就是她的尊號而不是名字,武則天又叫武曌,是她稱帝後給自己起的名字,我們所熟悉的慈禧皇太后,「慈禧」就是她的尊號。
唐朝以前多稱諡號,根據學者統計,唐朝皇帝的稱謂有數十種,其中有褒義有貶義,還有中性的。唐朝到明朝多稱廟號,明朝和清朝多稱年號,偶爾使用尊號。
除了他人對皇帝的稱呼,皇帝也有專門的自稱。若你是皇帝,即可仿效秦始皇自稱為「朕」,這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亦可自稱為「寡人」。寡人是指寡德之人,讓皇帝帶有自謙之意。
上述均為口頭稱呼。皇帝祭祀天地、寫祝文時,很多時候會使用「嗣天子」、「嗣天子臣」、「嗣皇帝臣某」等等稱謂。古人認為,皇帝能主宰人間,是上天之意。因此,理應謙遜一點。
此外,皇帝在追封或祭祀先祖時,往往會使用「朕小子」、「餘小子」或「予小子」這一類聽起來口語化,且有家庭內部感覺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