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前出席正式歡迎儀式。(圖片來源:SERGEI BOBYLYOV/POOL)
【看中國2024年5月21日訊】今年5月16至1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中國,並出席在哈爾濱舉行的第八屆中俄博覽會。其間,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給予普京隆重禮遇,從人民大會堂到天安門廣場,紅地毯鋪得縱橫交錯、鋪天蓋地,顯得前所未有的誇張。按照中國網民的說法:「把所有紅地毯都拿出來了!」習近平與普京兩次舉行會談,一次官式會談,一次小范圍密談。會談後,雙方發表萬字聯合聲明,題為「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縱觀這個2024年版本的中俄聯合聲明,最危險的是這段話:「俄方重申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承認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灣獨立,堅定支持中方維護自身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統一國家之行動。」
而在2022年2月,俄國入侵烏克蘭前夕,雙方發表的2022年版的中俄聯合聲明,相關句子是:「俄方重申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對比之下,2024年版本增加了三個句子,意思很明白:如果習近平和中共發動戰爭、武攻臺灣,普京和俄國則為此背書,提供支持。
從反對臺灣獨立到支持中共侵臺,普京表態為何升級?概在於,2022年入侵烏克蘭前夕,普京信心滿滿,以為烏克蘭總統和人民沒有鬥志,以為美國和西方只會在口頭上譴責,進而以為只要俄國大軍出動,烏克蘭乃是一鼓而下、垂手可得。那時,俄羅斯雖需要中國背書、但未必需要中國援手,故而普京還不急於表態支持中共武力犯臺。但今日之勢,完全在普京當初的盤算之外,不僅烏克蘭久攻不下,而且美國和西方大舉援助烏克蘭、全面制裁俄羅斯。普京的閃電戰,打成了持久戰和肉搏戰,俄國再次陷入戰爭泥潭而不可自拔。
這個時候,中共的援手不僅變得至關重要,而且成為必不可少:沒有習近平和中共的大量援助,包括經援和軍援,普京和俄羅斯恐怕連幾天都撐不下來。與此同此,美國和歐洲各國仍然在對習近平「做工作」,曉知以義,動之以情,希望他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停止經援軍援俄羅斯。普京看在眼裡、急在心頭。習近平剛訪歐回國,普京就急奔中國,力圖穩住習近平。在這種氣氛下,普京就臺灣話題的表態升級就不難理解。
這種表態升級,就是一種赤裸裸的交易:習近平支持普京入侵烏克蘭,換取普京支持習近平入侵臺灣。以前沒有明說,現在明說了。
於是,不難想像未來圖景:一旦中共發動戰爭、武力犯臺,美、日、歐等國必出手協防臺灣;俄國則出馬幫中共,在烏克蘭和臺灣兩條戰線上協同作戰。這就是世界大戰,第三次世界大戰,頃刻分出兩大陣營:一方是中共和俄國,或外加北朝鮮和伊朗;另一方則是美國、日本、英國、歐洲各國,以及澳大利亞、印度、菲律賓、韓國等。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普京有意把習近平綁上戰車;當然,習近平已經更早地把普京綁上了戰車。
除了涉臺部分,中俄聯合聲明,從2022年的五千字到2024年的一萬字,看似份量倍增,來勢洶洶,卻減少了關鍵句子:「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時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的樂玉成出面解釋為三無:無上限,沒止境,不封頂。「只有加油站,沒有終點站。」這兩個關鍵句子的消失,暗示了習近平和中方的退縮。那一句「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不僅授美歐制裁之柄,而且,對這種大包大攬,習近平心下也沒底。
顯然,習近平有所顧忌。其實,仔細盤點這次普京訪中的細節,在表面熱絡的幕後,雙方意態存在不小的溫差和落差。
首先,雙方談判人員、出場陣容不同。俄方,除了總統普京,還有國防部長、安全會議秘書、外交部長、財政部長、央行行長,以及20個州區領導人和重要公司董事長,陣容龐大而全面。中方,除了總書記習近平,出場的包括中辦主任蔡奇、外交部長王毅、國務委員諶貽琴等。中方並沒有安排對應、對等的重要角色如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央行行長等。顯示,俄方有心有意,中方半心半意。
其次,安排諶貽琴到機場迎接普京並參加會談,尤其顯得不倫不類。諶貽琴的官職,既非外交系統,也非財經系統,更非軍方系統,乃是負責婦女和兒童工作的國務委員。中方的這種特意安排,肯定讓俄方意外、讓普京不悅。其言外之意,乃是做給美歐等國看,至少要在表面上淡化與俄方在軍事和財經方面的無縫合作色彩。
再次,中俄雙方在對外發言、表達上也有落差,普京盡量把話說穿:「俄中兩國貿易快速增長。已經形成了一攬子80個大型合作投資項目,涉及各個領域。俄中兩國間超過90%的結算以盧布和人民幣進行……」習近平則避開了這類定量的說法。
故而,關於普京這次訪中、以及習近平對普京超常規的禮遇和聯合聲明,外界有不同解讀。一種解讀是:中俄空前加強了軍事、經濟和政治聯盟,公開對抗美國和西方;另一種解讀是:普京並沒有從中方得到全部他想要的,習近平有所保留,仍有腳踩兩條船的搖擺意向:既要,又要---既要支持俄羅斯的擴張和戰爭,又要力避美歐制裁,為自己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