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4年7月24日訊】今年「五一」期間,朋友圈被「朱珠和朋友二手集市」刷屏了。
5元一張的周傑倫《範特西》專輯,30元的Dior耳釘、100元的貂皮大衣、599元的鱷魚皮古董包……各種超值好物讓人目不暇接。儘管入場需要支付20元門票,集市門口依然擠滿了等待淘好物的俊男靚女,甚至有黃牛在網上倒賣起了入場票。
如今集市已結束2個多月了,但「朱珠和朋友二手集市」仍然是社交媒體和二手交易平台上的熱議話題。
而這,也是年輕人迷上「二手」的一個縮影。
QuestMobile最新報告顯示,年輕人群已成為閑置交易市場的主力軍,且用戶規模增長勢頭強勁。2024年4月,中國閑置電商月活用戶總規模已達1.78億,近50%為30歲以下年輕人群。
年輕人對閑置商品的熱情,催生了二手交易市場的繁榮。線上,閑魚、轉轉、萬物新生(愛回收)、多抓魚等二手交易平臺迅速崛起;線下,跳蚤市場、二手書店、古著店也迎來復興,海爾等一些家電企業也開始發力二手市場。
在這些二手平臺上,年輕人不僅能找到物美價廉的日常生活用品,還能交換一些稀缺和獨特的寶貝。從家居百貨到電子設備,從日用品到奢侈品,在二手市場,似乎世間舊物都能被明碼標價,等待有緣人「重啟」。年輕人通過二手交易不僅滿足了生活所需,還從中找到了樂趣和成就感。
這一個個看似普通的交易故事,也折射出當代年輕人消費觀念的轉變。
你的閑置乃我之珍寶
不是新品買不起,而是二手更有性價比。
過去一年,二手電筒商市場持續穩健增長。「電數寶」電商大數據顯示,2023年二手電筒商交易規模達5486.5億元,同比增長14.25%;用戶規模為5.8億人,同比增長25.26%。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被打上「月光」、「啃老」、「敗家」標籤的年輕人,成了二手市場的主力軍。很多年輕人的「二手初體驗」是被動開啟的,一個很簡單的原因——窮。
麥可思2024版就業藍皮書指出,2023屆本科、高職畢業生平均月收入分別為6050元、4683元。
前不久,紅星資本局一項針對生活在一二線城市、年齡在20-30歲之間年輕人的問卷調查顯示,在2035份有效問卷中,超過70%的年輕人存款在10萬以下,接近70%的年輕人月收入不到1萬元。這樣的收入水平常常無法覆蓋他們的生活開銷。後浪研究所發布的《2023年輕人省錢報告》顯示,超過50%的一線城市年輕人,每月生活開銷在5000元以上,26.6%的年輕人每個月的支出甚至達到1萬元。
在生活成本和消費欲的雙重作用下,許多年輕人不得不尋找更經濟的消費方式,更具性價比的「二手貨」成了他們的新寵,二手市場也成了他們衝動消費的「後悔藥」。
年輕人轉向二手,看似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妥協,實際上也反映出他們更加務實、更加理性的消費觀和更負責任的生活態度。他們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和新款,而是更加註重商品的實用性和性價比,在以更低成本享受高品質生活的同時,也積極踐行綠色消費和環保理念。
省錢,或許是年輕人選擇二手市場的初衷。但時間久了,他們找到了更多鍾情「二手」的理由。
對於一些追求個性的年輕人來說,孤本典籍、中古服飾、老式相機、黑膠唱片、復古傢俱等二手商品自帶的「歷史感」和「故事感」是吸引他們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在「將你的閑置變成我之珍寶」的過程中,也常常伴隨著友誼的建立,買賣雙方都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
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湧入,「二手」、「閑置」的邊界也在不斷被拓展。如今的二手市場不再侷限於傢俱、電子產品、服裝、化妝品等閑置品的斷舍離,還衍生出了許多新奇有趣的興趣社區和「微瑕」項目,比如自律監督、手工作坊、寵物相親、情緒樹洞、技能互換等。
對年輕人來說,二手交易已經從單純的省錢行為演變成了潮流生活的代名詞。
信任危機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2021中國閑置二手交易碳減排報告》預測,到2025年中國的閑置物品交易有望突破3萬億元,龐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入局者。
3月12日,閑魚發布數據稱,平臺日均交易額已突破10億元,過去一年有超1億人在閑魚挂出閑置物品;當天,二手交易商萬物新生集團發布財報顯示,其2023年營收為129.7億元,同比增長31.4%。
但一派欣欣向榮之下,各種亂象也接踵而至。
早在2018年,有客戶就曾在微博分享了一段自己在閑魚賣衣服被騙3000元的經歷,還因此登上熱搜。據黑貓大數據中心數據統計,2023年二手平臺相關投訴超10.5萬條;從用戶年齡來看,二手平臺投訴用戶主要為95後、00後,其中20-30歲用戶佔比超過60%。
「零門檻」「C2C」「非標準化」等特性讓二手市場魚龍混雜,便利之下暗藏隱憂,不少消費者都有過不愉快的「淘二手」經歷。事實上,這類情況並不少見,許多二手交易都存在商品描述不實、售後服務缺失等問題。
有業內人士透露,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許多出售閑置數碼產品的都是職業賣家。為了牟利,他們有時會將舊設備進行簡單翻新,再作為成色不錯的商品來售賣,這樣的設備實際上存在許多暗病。「用一兩個星期可能沒問題,一兩個月後問題就顯現出來了,那時候已經過了保修期,買家只能吃啞巴虧。」
國內網路消費糾紛調解平臺「電訴寶」數據顯示,2023年二手電筒商投訴主要集中在商品質量差、退款難以及貨不對板等問題上,佔比分別為21.71%、18.65%和10.09%,合計超過半數。而在買家抱怨各種坑的同時,不少賣家也感到無奈和委屈。
二手市場的繁榮與亂象並存,既反映了年輕人對二手商品的需求和熱情,也暴露出行業監管難題和平臺在保障消費者權益方面的諸多挑戰。儘管不少二手平臺將「建立彼此的信任」寫進社區公約,但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具體規則由買賣雙方約定,大部分商品默認無售後、不可退換。
信任問題始終是決定二手行業能走多遠的關鍵。亂象之下,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更多地引入B2C模式,通過與品牌商、生產商合作,確保二手商品的質量和來源的可追溯性。
當下,消費市場總體表現疲軟,儘管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二手市場的發展,承接了一些原本屬於一手市場的消費需求,但從長遠來看,消費者的消費慾望下降不只會影響一手市場,也將波及二手市場。
以二手手機為例,調研機構TechInsights報告顯示,今年618期間,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了2%,至1310萬部。新品交易的縮減,不僅表明瞭消費者在消費時更趨理性,長此以往也會直接影響二手市場上的手機供給,進而影響二手手機的交易增長。
這種趨勢將倒逼二手市場玩家在模式、貨源、交易鏈、平臺生態等方面持續迭代,在未來的幾年裡,整個二手市場或將迎來一場殘酷的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