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赫爾辛基都市風景。(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芬蘭人的「失敗教育」聞名全球,芬蘭人相信,樂意擁抱失敗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它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用一個極端打破另一個極端。因為當大家一味的崇拜事業有成的人士所宣揚的成功學時,卻忽略了讓孩子適度嘗到失敗的滋味,才能走出舒適區。
中文也有類似的諺語「失敗為成功之母」。只有勇敢面對錯誤,才能擁有更寬廣的成長空間。可惜到了今天,我們早已成為一個缺乏失敗教育的國家。
芬蘭雖然擁有許多成功的人、事、物,但他們卻不因此自滿,反而在2010年10月13日,首開先例成立一個「國際失敗日」。在這一天,芬蘭人也會鼓勵全球一起來「自曝其短」,透過生活、社群、購物……等各種你能想到與想像不到的管道,好好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盡情嘗試失敗的滋味,藉此釋放內心的壓力,無懼失敗。
「國際失敗日」一開始是由百年歷史的芬蘭名校、Aalto大學的創業社團所建立,也只在大學中流行。但學生對「失敗」的各種趣味解讀,迅速得到廣大網友的支持,「曬失敗」也成為一種流行。有人自嘲飲食不節制,有人擺出自己或孩子的冏照,也有人為自己的各種失敗歸納出一套心得。
芬蘭文化與教育部國際交流中心主任Paasi Sahlberg認為,大多數學校與家庭,只知道教育小孩要成功,不准失敗。但他們從沒進一步思考,成功和失敗從來就不是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的。
而瑞典心理學教授Samuel West也在前些日子建立一間「失敗博物館」,裡面展出了全球知名公司的許多失敗作品,像高露潔的牛肉寬麵條,哈雷機車生產的香水,以及可口可樂推出的可樂咖啡……等。
Aalto大學創業社團主席Elina Uutela表示,一件事情有趣的地方通常不在成功本身,而是在過程中的艱苦成長與蛻變。這種從失敗中吸收正能量的訓練,正是時下許多小孩欠缺的。
但芬蘭的小孩從4、5歲就藉由滑雪的過程,學習失敗。芬蘭人的想法與許多人是相反的,他們認為滑雪課首先要學的,就是練習跌倒,因為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所以老師會當著學生的面示範跌倒,然後從雪地爬起,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跌倒。
這樣一來,小孩不但知道跌倒後如何快速爬起,也明白人生就像滑雪,意外與挫折都很正常,只要能勇敢站起來就行。
而等小孩年紀再大些時,芬蘭人還會給這些小孩製造更多失敗的機會,像是讓他們挑戰製作火箭,材料規格由他們自行決定,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請教學校聘請的專業人士。
過程中大人只能旁觀,而且所有的規劃都要讓孩子自己完成。像是割木板若受傷了,就貼塊膠布繼續製作;規劃有不足的地方就繼續改進,讓小孩在充滿艱辛、挫折的環境中快速成長。這樣的挑戰讓孩子們學會在沮喪時迅速自我調適,打起精神繼續改進,直到完成火箭。
雖然到頭來,不難想像那些火箭模型都飛不起來,但小孩卻在過程中學到如何在沮喪時,迅速自我調適,打起精神繼續改進,直到完成火箭。
放眼世界,渴望成功的人比比皆是,但禁得起失敗的人卻屈指可數,但往往最終得到成功的卻又是後者。試著放下要求「完美」、「成功」的一顆心,或許我們也能看見自己與孩子新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