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怪傑 春秋大義 民國奇儒辜鴻銘(圖)

作者:紫藤蘭 發表:2024-08-22 18:5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6個留言 特大

辜鴻銘
清末怪傑、民國奇儒辜鴻銘。(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和動盪。鴉片戰爭後,大清屢戰屢敗,見識到西方槍砲、船艦的威力,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全盤西化」說開始迅猛發展,西方文化廣泛傳播,一時間「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再加上五四運動後,胡適等知識分子名流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聲稱只有全面引入西方的制度、文化和技術,中國才有出路。「全盤西化」成為一股社會思潮,報館風起,學會林立。就在那樣泥沙俱下的時代出現了一個逆流而上的身影,他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對歪曲儒家經典的偽漢學家大加鞭笞,嬉笑怒罵、特立獨行,欲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於亂世,為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向全世界大聲疾呼,他就是清末民初的「文化怪傑」、國學大師辜鴻銘

「東西南北人」 抵制「黃禍論」第一人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祖籍福建省同安縣。家庭背景頗為特殊,其曾祖父辜禮歡曾為英屬馬來半島的第一任華人首領,父親辜紫雲是橡膠園的總管,母親是金髮碧眼的葡萄牙人。辜鴻銘天資聰穎,語言天賦甚強,自幼閱讀莎士比亞,十幾歲便赴西洋留學深造。辜鴻銘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和萊比錫大學,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多國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1880年,24歲的辜鴻銘學成歸國,奇特的是,精通西學的他回到中國,內心深處的中國情結開始真正甦醒,他剃髮蓄辮,一邊在殖民政府任職務,一邊研讀經史子集,潛心典籍數年,從一本《康熙字典》開始,苦讀東方華學。他在晚清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幕府中任職做「通譯」,開始了以英文寫作方式向西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辜鴻銘自稱是「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的「東西南北人」,從他一生的經歷來看,他的確是背景多元化的、最早成功的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學者。

那個時期正逢19世紀末,德皇威廉二世提出「黃禍論」,認為以中國人為代表的黃種人將威脅歐洲,呼籲歐洲白人聯合抵制黃種人。這種論調在西方掀起人們對中國人的敵視。鴉片戰爭後,大清的失敗更使得中國在西方人眼中成為落後和野蠻的國度,而且當時不少西方傳教士和漢學家對儒家經典的誤解和曲解,也導致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偏見。辜鴻銘心生憤懣,認為這些人糟蹋了中國文化,歪曲了儒家經典。辜鴻銘用英文發表了《文明與混亂》一文,向西方展示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道德價值,駁斥西方的偏見,因此他被人譽為抵制「黃禍論」第一人。

學貫中西 文化的橋梁

在那個中西文明激烈衝撞交會的時期,辜鴻銘彷彿應運而生,站在了東西方文化之間。他本身對西方學術有深厚的造詣,後來又精研儒學,他便將《論語》、《中庸》和《大學》翻譯成英文,傳往海外印行,向西方宣揚中國文化。辜鴻銘是第一個將儒家經典,用精湛的英文和德文傳到西方的中國人。他在《論語》譯序中表達,希望西方人通過他的譯作,反思他們對中國的成見,並修正謬見。

辜鴻銘在翻譯中注重意譯,而不是機械性轉換。他的翻譯工作是創造性的,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傳播。他在古老的東方理論中加入了歌德、席勒、羅斯金的妙語,這樣的譯作和那些西方傳教士、漢學家生硬的儒經譯本有天壤之別。辜鴻銘的奇特之處在於他學貫中西,「生平長於西學,而服膺古訓」。正是緣於精湛的西方文化修養,辜鴻銘作為中西文化的橋梁,游刃有餘。由於出色的翻譯,1913年,辜鴻銘和印度詩人泰戈爾一起,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除了翻譯儒家經典,辜鴻銘還著有《清流傳》等作品,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他的著作不僅在國內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1883年,辜鴻銘在英文報紙《華北日報》上發表了題為〈中國學〉的文章,開始大力宣揚中國文化。「中國學」一詞在西方社會造成了如雷貫耳般的效應,引起轟動,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給辜鴻銘寫信說,他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嘗試理解孔子、孟子和老子的思想。他二人在信件來往中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促成一段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推動日本近代立憲過程中,傾向於西方文化,他來中國旅遊時言語中對孔孟之道不屑,認為孔子過時了,作陪的辜鴻銘當場反駁道:「孔子的學說乃是貫通古今的大道理,恰如數學,千年前是三三如九,到如今仍然是三三如九。貴國沒有孔子之教,單憑洋人的東西,豈能發展到今天?」伊藤聽了若有所思,無法反駁。辜鴻銘談吐尖銳,大膽抨擊一切弱化中國文化的言論,反而贏得極高的國際聲譽,印度甘地稱他為「最尊貴的中國人」。當時在西方甚至流傳這樣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但不可不看辜鴻銘。英國作家毛姆、印度詩人泰戈爾、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等也都曾拜訪過他,在國人崇洋的年代,這些西方文化名人卻趕往北京椿樹胡同(今柏樹胡同),去拜訪被國內主流文人嘲諷冷遇的辜鴻銘,實乃一大奇觀。他在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六國飯店售票演講,開中國演講售票的先例。在當時京劇名角梅蘭芳最高票價1元2角,辜鴻銘的演講票價卻是2元,還場場爆滿。

憂國憂民 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辛亥革命後,辜鴻銘表示效忠清王朝,辭去公職,前往北京。1915年,北大聘之為教授,主講英國文學。辛亥革命後,剪辮子成為「革命」的象徵。辜鴻銘卻堅持留辮子,表達他對傳統文化的忠誠。周作人在《北大感舊錄》中描寫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頭上一撮黃頭毛,卻編成了一條小辮子,冬天穿棗紅寧綢的大袖方馬褂,上戴瓜皮小帽。」他留辮子,被陳獨秀等人嘲諷為「復古後退的老怪物」,他穿長袍,到處宣揚「尊王」,在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北大,這個拖長辮的「古怪」老頭成為一道風景,當他走進課堂,青年學子哄堂大笑,辜鴻銘卻說:「我的辮子在腦後,你們的辮子在心裡。」不可一世的大學生們頓時石化。

辜鴻銘這樣解釋留辮子:「我許多外國朋友嘲笑我對清室的愚忠,我是經由對清室的效忠而效忠於中國之宗教,效忠於中華民族之文明事業。」可惜當時的人們自作聰明,對他一言以蔽之「古怪」,難以理解他的深意。事實上,辜鴻銘的認識遠遠超前,他告訴國人:「洋人絕不會因為我們割去髮辮,穿上西裝,就會對我們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當我們中國人西化成洋鬼子時,歐美人只能對我們更加蔑視。事實上,只有當歐美人瞭解到真正的中國人——一種有著與他們截然不同卻毫不遜色於他們文明的人民時,他們才會對我們有所尊重。」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